理財產品營銷大擺迷魂陣 專家助您揭開背后真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8日 08:23 《理財周刊》 | |||||||||
文/本刊記者 佟琳 馮慶匯 提要:誘你上鉤沒商量。在我們的身邊,理財產品的促銷讓人眼花繚亂,形形色色的“釣魚術”也讓你防不勝防。我們擷取了一些真實的個案來一番“解剖”,看看在它們令人垂涎的“噱頭”背后,真正的實質到底是什么。
障眼術之一:名義收益是“西瓜”, 實際收益是“芝麻” 典型個案:某年金保險 誘人噱頭:該保單宣稱,客戶從35歲開始繳納保費,繳費20年,投保基本保險金額10萬元,20年共繳納保費197200元,可以得到358942元,足足“賺”了16萬元。 實質揭密:年收益率僅為2.38%,而且資金被長期套牢,無法流動。 如果有個人告訴你,有一種投資產品,在你繳納了近20萬元之后,可以得到36萬元,你會不會心動?當然會。可以輕易地賺到16萬多元呢,多么誘人! 如果另一個人告訴你,有一種投資產品的年收益率只有2%多一點,而且你得連續(xù)15年不間斷地繳費,要想拿收益得等到25年后,你還會心動嗎?肯定不會。 當你知道這兩個人說的其實就是一種投資產品時,你的反應又會是什么?你不用懷疑自己的耳朵,你的確沒有聽錯,他們在說的是同一家公司的同一個投資品種。 這種聽上去收益驚人,實質上收益微不足道,利用如此大相徑庭的表述差異正是保險公司“障眼術”的慣用招數(shù)。 16萬元“賺頭”讓人心動 記者手里拿著一家保險公司的年金保險的宣傳單,它來自一位主動上門的保險代理人之手。很顯然,這是他們向客戶推銷時候的最重要武器。而客戶,通常也是根據(jù)這張宣傳單頁來決定是否購買這種保險。 這張宣傳單頁上舉了一個例子。以一個男性保險人35周歲繳費20年,投保基本保險金額10萬元為例,投保人的投資利益如下: 從60周歲開始,第一年12000元,以后每年遞增前一年的5%,連續(xù)拿15年,同時在75周歲期滿時得到滿期金100000元。如此一來,到投保人75周歲時,共領取的年金和滿期金358942元,而他20年付出的保險費卻只有1972000元。兩個數(shù)字之間的巨大差距似乎是你的“賺頭”,的確讓人心動。可是,如果你很理性地計算一下這種投資的收益率,情況又會怎樣呢? 實際收益率不到2.5% 盡管計算保險的實際收益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但我們仍然力圖教會你這種方法,以清楚應對種種遮眼“障眼”手法。 我們的基本思路是,將這種保險產品看成是儲蓄,那么每年所繳納的保費為儲蓄的本金,儲蓄的收益則是60歲以后所獲得的年金收入及滿期金。那么,平均年收益率要達到多少才能實現(xiàn)這項養(yǎng)老計劃呢? 在計算時,我們先假設一個收益率,以使我們20年的儲蓄計劃按照這個年收益率可以實現(xiàn)總收益。根據(jù)多次測算,我們得出該保險產品的收益率為2.3774%。 大家可以這樣來理解,在購買這項保險產品的第一年(35歲時),你投資了9860元;到了第二年(36歲時),你投資了9860+(9860*1.023774)=19954.41元;到了第三年(37歲時),你投資了9860+(9860×1.023774×1.023774)+(9860×1.023774)=30288元…… 依次類推,到了你59歲的時候,你20年的投資成本總共達到了279798.2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