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理財投資 > 正文
 

外匯理財感覺很火 短期產品是主流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3日 10:25 南京報業網-金陵晚報

  【江蘇商報報道】本報記者 金科 實習生 陳誠報道 在人民幣理財疲軟的前提下,外匯理財似乎又成了銀行的香餑餑。走在街上,隨時可見各式各樣的宣傳橫幅,“歡迎前來認購我行外匯理財產品”。在各類產品層出不窮的背后,記者卻發現,這種“火”更多的是一種表面現象。隨著美元匯率的節節升高,不少“匯民”把錢送進了銀行,購買更加穩妥的理財產品,而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預期等一系列因素又讓銀行失去了不少客戶。盡管是炎炎夏日,但眼下的外匯理財還是比去年降溫了不少。

  外匯理財火不過去年

  “現在理財產品幾乎沒什么亮點,要有也只能是外匯理財了。”記者前幾天和工行的一位理財經理聊天時,對方拋出了這樣的一句話。一種無奈的感覺油然而生,基金的不景氣,人民幣理財的頹勢,讓本已退后的外匯理財再度成為市民眼中的焦點。2003年12月,中行在省內首推外匯理財產品,一時間外匯理財市場“硝煙彌漫”,各家銀行齊齊跟進,省內各家銀行在2004年銷售的外匯理財產品預計不下10億美元。而整個江蘇省外匯儲蓄存款也不過40億美元,這意味著,2004年外匯理財產品硬生生將儲蓄存款挖走了1/5。而記者了解到,作為江蘇外匯理財市場的老大中國銀行,今年1到5月全省外匯理財銷售總量已經大大減少。“數字沒有辦法和去年相比”,省中行一位人士這樣告訴記者。“之所以銷售減少主要出于以下二個原因,去年這個時候人民幣理財還沒有推出,外匯理財是投資者能在銀行買到的最好的產品;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民幣升值預期影響到了市民持有外匯的熱情。”這位中行人士向記者分析,同時近期匯市美元突然走牛,也給一部分和匯率掛鉤的外匯理財產品以重創。“同時,在外匯理財產品總體銷售良好情況下,受美元加息、人民幣升值預期等因素影響,外匯理財產品的銷售在不同時間段呈現出明顯差異”,這位中行人士向記者分析,比如2004年下半年以來,是外匯理財產品銷售縮水最厲害的階段。不少投資者跑到銀行要求提前終止外匯理財協議進而雙方產生糾紛的事情也不少,部分銀行推出外匯理財產品的期數明顯減少,有的干脆停擺。因此相對于那時候,現在外匯理財銷售的情況還是不錯的了。

  短期產品是主流

  “現在外匯理財的一個動向就是期限越來越短了。”一家股份制銀行的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確實,從記者手頭的一系列資料來看,時下里短期產品已經成了主流,例如興業銀行近期推出6款外匯理財產品中有5款是期限在一年以內,只有一款是在31個月。以往最常見的10年期等長期理財看似漸漸淪為了補缺的“雞肋”角色。“大概從去年底吧,長期外匯理財就不太好賣了,主要是因為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太大,老百姓不太愿意持有外幣,即使愿意把外匯留在手上的,也主要是選擇一些短期產品。”一家銀行的理財經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而另一個促使外匯理財期限越來越短的原因是近期市場頻頻波動,因此長期產品的風險大增。現在市場上外匯結構性存款產品非常之多,中、外資銀行近20家共計推出上百種產品,有些銀行每個月都有新產品滾動推出。隨著美元持續加息預期不斷增強,各銀行外匯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也不斷提高。相關專家指出,由于美元利率的波動和一些不確定的市場因素,市面上的大多數產品都顯得不夠靈活,不能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所以,此類投資仍要面臨一定的風險。

  高風險、低風險銀行兩頭抓

  另一個現象是,銀行在產品的設計上更突出了兩極分化,低收益、低風險的概念在設計產品時被加強了,同時在伴隨著風險的高收益上銀行也在頻頻出新。興業銀行新近推出的產品中,港利豐和匯利靈A、B三個產品都屬于固定收益率的產品,僅在幣種、收益率和期限上有所區分,而結構完全相同。而另三款產品則各有特色,風險各不相同。而包括農行、建行、民生、光大近日推出的外匯理財都能看出這種跡象。“又是區間、又是LIBOR(倫敦同業拆借利率),這些詞我們一般人看不懂也懶得研究。特別是還有好多銀行要求老百姓對匯市什么都要有了解,這些我們也不懂。”記者在銀行碰見到的一位市民說的一番話很能說明問題。記者從多家銀行柜臺了解到,確實那種收益固定型的理財產品由于一目了然,很受市民青睞。因此銀行在推出外匯理財計劃時,更愿意多弄幾個大眾化的產品。在采訪中,省內一家國有銀行相關人士透露,該行正在考慮推出不保本的期權類外匯理財產品,這樣的產品風險更大,但投資者獲利也將更為豐富。“我們準備推出這類產品主要是考慮到現在社會部分人群對此有需求,但對于不懂相關知識的客戶,我們并不推薦。”對于外匯理財種類太多,市民在選擇時取舍困難這一問題,省中行一位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外匯產品如今進入的是一個“理性回歸”的階段,以前那種給投資者固定高收益的產品少了,而是給予投資者更多的自主權,“自己的錢自己作主”。當然,這對投資者的判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期各家銀行推出的外匯產品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一般都要求投資者在基于一定市場判斷基礎上,選擇購買相應的外匯產品,而不是銀行“大包大攬”。“未來的外匯理財發展的趨勢將是,一方面老百姓可以把外匯放在銀行里安心等待錢生錢,而另一方面有風險承受能力和專業知識的投資者也可以通過更多品種的外匯理財產品搏殺一把。”這位中行人士這樣告訴記者。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理財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