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理財產品近期卷土重來 往日風光能否再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6日 10:42 金融時報 | ||||||||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寂后,人民幣理財業務近期呈現卷土重來之勢。 今年3月17日人民銀行下調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至0.99%,之后的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各家銀行人民幣理財業務紛紛黯然退場。然而時隔不到一個月,人民幣理財市場卻再度回暖。各家商業銀行相繼推出各自的理財產品:4月13日,招商銀行推出國內首個雙幣理財產品———“外匯通”理財計劃鉆石2號;4月中旬,光大銀行推出一款名為“陽光理財A+計劃”的
人民幣理財的戰火再度點燃。值得關注的是,銀監會近日向銀行傳遞出了嚴加監管的政策信號。為進一步規范理財業務活動,促進理財業務的發展,保護客戶的合法權益,銀監會從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現狀出發,借鑒境外有關經驗,結合我國現有金融法律制度,于5月25日同步下發《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 在不足一年的時間里,人民幣理財業務經歷了一個大起大落的過程,不僅讓局外人一頭霧水,而且也令不少業內人士大跌眼鏡。從長遠來看,如何健康、持久地發展人民幣理財業務,值得人們深思。 回眸人民幣理財業務的昨天,其存在的幾大弊端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是資金運作渠道雷同,受眾對象相近,產品設計理念不夠成熟,缺乏技術含量。這導致各銀行最大的賣點就是價格,都在收益率上做文章吸引客戶,運營成本與收益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其次是對客戶的風險提示條款不明確。各行在開辦個人理財產品前雖然都進行了風險提示,但以“本金絕對保證,收益可觀”為口號,強調低風險和高收益,未就投資可能產生的風險向客戶做充分提示,易引起糾紛。 第三是理財業務變相成為競爭工具而非盈利工具,從而使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加大。開辦個人理財產品所獲得的收益與同期貸款或資金上存所獲得的收益比較,收益率較低。個人理財產品成為吸引客戶的手段,銀行在市場競爭中為爭攬客戶或避免客戶流失,爭相開辦此類業務。 第四是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期限設置不盡合理。目前許多國內投資者傾向于時間短、見效快、流動性強的投資品種。而此前各家行推出的理財產品似乎都忽略了這一因素,將期限定為一年以上。 從商業銀行發展趨勢看,高科技含量的個人理財業務是其今后的主攻方向之一。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他們比較成熟的個人理財業務也將加速推進國內銀行此項業務的發展。而如何使人民幣理財業務走得更遠,顯然還需要方方面面做大量工作。 縱觀各家商業銀行新近推出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我們不難看出上述弊端大都得到抑制。在價格上更趨向理性,在風險提示上已增加條款,同時,各家銀行已順應市場需求,推出了3個月、1個月甚至7天的產品,打出“短平快”新牌,向短線產品轉型。 由此可見,要將“人民幣理財進行到底”,銀行方面必須對受眾群體在個人資產結構、風險承受能力、人生理財規劃等方面進行更加合理的細分,對各種投資渠道進行深入研究,對市場行情、政策走勢科學把握,通過各自不同的資源、信息、客戶等方面的優勢開展錯位競爭,設計出滿足不同投資需求的針對性產品方案。 據悉,銀監會對個人理財業務的監管思路是:在完善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實行個人理財業務“規范與發展并重、創新與完善并舉”的監管原則。根據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與管理的實際需要,當前銀監會將重點加強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及時分析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有關規定,適時出臺必要的配套政策和規章;二是優化監管資源的配置,根據新業務發展和監管的特點,進一步完善新業務監管體制;三是按照風險為本的監管原則,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持續性監管,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亂”;四是在總結有關新業務監管經驗的基礎上,加強對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活動的指導,完善相關風險管理與監管體系。 規范的市場才會走得更遠,無序的競爭只能兩敗俱傷。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監管部門的科學“指揮”下,各商業銀行精心操作,一定能奏好人民幣理財這首動人的“交響曲”。記者 陳宜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