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理財成各銀行競爭焦點 收益率競相攀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7日 10:41 中國證券報 | ||||||||
外匯理財產品儼然成為繼人民幣理財產品熱銷后興起的又一類銀行理財產品。隨意走進銀行的營業場所或是上網鏈接銀行的網站,種類繁多的外匯理財產品信息就會撲面而來。外匯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在不斷攀高,成為各家銀行競爭的焦點。 外匯理財產品的優勢
2003年下半年,外匯理財產品開始在市場上出現,而在此之前,居民手中的美元定期存款只能享受較低的儲蓄利息,2004年,央行將一年期美元定期存款利息上調,也只到0.875%的水平。而外匯理財產品的收益遠在這之上,如美元固定收益型外匯理財產品,在同年9月份就達到了2%的水平。 從2004年12月到現在,隨著美聯儲連續4次加息,倫敦同業拆借利率也隨之水漲船高。各家銀行推出的新的或新一期外匯理財產品收益率也在不斷跳升,一年期美元固定收益型品種的年收益最近已高達3.4%。 與此同時,國內對美元等外幣儲蓄存款利率長期保持穩定,直到2005年5月20日才上調到1.125%,兩者之間的收益差距還是較大,港幣理財產品也是如此。在風險控制方面,各家銀行都強調自己的產品“保本”,有的甚至保一部分收益。因此,比起外幣儲蓄存款,外匯理財產品的優勢十分明顯,從而引爆了市場的巨大需求。 幾乎所有的銀行,在產品說明書的顯要位置都強調“收益高,相當于同期定期存款的××倍”和“100%的到期保本率”,這極大地刺激了投資者的購買欲望,銷售火爆的場面又反過來激勵銀行擴大產品供給。 收益率競相攀高 為了搶占市場,銀行競相提高收益率。某國有銀行人士分析,當前絕大多數外匯理財產品都是冠以“外匯結構性存款”的帽子。由于各個銀行以及其分支機構推出的產品在起息日、期限、結構復雜程度、掛鉤標的物、期權設置等方面設置了不同安排,最終推出的產品也是花樣繁多、千姿百態,在收益率安排上差別就更大了,讓投資者看得眼花繚亂。但固定收益型產品收益率的變化,能夠基本反映出整個外匯理財產品收益率的“變遷”,能充分體現銀行競相提高產品收益率的狀況。 固定收益型產品結構簡單,其基本模式是:設置一個固定期限,比如一年,在此期限內,銀行擁有若干次中止和約的權利(一般是三個月一次)。 據了解,上海建行2005年1月20日發售的半年期美元理財收益率為2.53%,興業銀行2月2日開始發售的同類產品,收益率則攀升至2.58%。2005年3月1日,深圳工行推出的一年期固定收益型產品年收益率為2.9%,發行還未結束,深圳農行3月3日就推出了相同產品,開出的收益率為3.11%。最近,交通銀行上海分行“得利寶”的1年期固定收益型美元理財,5月20日的報價是:1000美元-10000美元,收益率為3.11%;10000美元-50000美元為3.38%;5萬美元以上為3.43%,而發售期與之存在重疊的上海農行的“匯利豐”產品年收益則為3.4%。可謂是收益率競爭愈演愈烈。 銀行爭搶制高點 業內人士透露,收益率攀比的確比較普遍,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能多一個基點就有一個基點的優勢”,但最后的成本底線是不能突破的。據了解,倫敦同業拆借利率一般是銀行的底線,現在一年期美元LIBOR為3.734%,與目前的一年期固定收益型品種最高收益僅相差0.3%。隨著央行上調美元、港元等國內存款利率,外匯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能還會向上逼近,銀行的收益將進一步降低。 但這并不能讓銀行發售理財產品的熱情降下來。有分析人士說,銀行以理財名義大量吸收外幣存款,不能簡單地看作是為獲取投資利差,更多的是出于策略和戰略的考慮。 在策略上,由于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銀行都不愿意自己去買美元,能借就借,或在銀行間市場從機構拆借,或通過外匯理財這個工具來吸存。” 在戰略上,隨著銀行間市場推出外幣買賣交易,以及資本市場開放程度的擴大,銀行未來業務發展、擴張需要更多的外幣存款。由于我國的結售匯制度使商業銀行普遍持匯不足,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商業銀行自己又不愿意買,因此,具有強烈的沖動去爭搶外匯存款,以備將來之需。更為重要的是,銀行通過外匯理財可以吸引、培養外匯領域的客戶群體,為開拓業務夯實基礎。某國有銀行人士強調,“擁有外匯的客戶,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肯定不是一般的客戶”。因此,銀行積極發售外匯理財產品用意確實比較“深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