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訊(記者務名揚)3月26日至27日,在天津召開的“2005全球金融中心城市與房地產發展年會——中國天津國際金融街建設&地產豪宅品牌高峰論壇”上,業內專家為房價過快上漲“會診”后開出“藥方”:加強金融環境建設,增設投資渠道出口。
央行上調房貸利率,房地產市場的過熱投資行為成為眾矢之的。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在沒有其他出口的情況下,投資者是否情愿把資金撤出房地產市場?業內專家的結
論是否定的。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顧云昌認為,評價房地產市場,必須結合全社會的投資金融環境考慮。目前中國的金融投資環境是銀行存款負利率,股市低迷,投資渠道嚴重缺乏,加之2004年的房貸成本低廉,個人貸款寬松,因此中國投資者的資金必然會選擇進入樓市。同時在匯率市場,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導致大量外匯、熱錢流入內地。在諸多因素作用下,從而導致整體市場投資過熱。
對此觀點,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會長聶梅生表示贊同:“為10萬億元的銀行儲蓄找到合適的投資渠道,是平抑房價的根本出路之一。”她舉例說,在美國金融體制中有房產信托基金,投資者不用購買房產實體,就可以達到投資房產的目的,而利用基金建立起的普通住宅,又能解決大量消費者的住房需求,可謂一舉兩得。
增加投資渠道,對銀行同樣是利好消息。顧云昌表示,在我國銀行承擔了90%以上的融資金額,房地產一旦出現風險,銀行的損失將非常慘重。當股票、基金、債券以及抵押貸款證券化這些投資渠道發展后,融資方式多樣化會減少銀行承受的金融風險,也減少了樓市的投資行為。“沒有大量的資金支持,房地產是發展不起來的。金融的作用,是放大了房地產的作用、市場、投資以及需求。央行調息和正在討論的房產稅都會起到很好的金融杠桿作用。”顧云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