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式不符條款就拒賠?
2005年1月,42歲的昆明人董宏思患上“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在醫院接受了“插管引流”手術。出院后,董宏思想起自己曾購買了重大疾病保險,而“急性壞死性胰腺炎”正是約定的21種重大疾病之一。然而,保險公司認為,“根據保險條款規定,關于急性壞死性胰腺炎給付標準為:診斷為急性壞死性胰腺炎;需進行壞死組織清除,病灶切除或胰腺部分切
除的手術治療。被保險人此次出險未做病灶切除或胰腺部分切除手術治療,尚未達到條款中的給付條件。”
董宏思的主治醫生表示,灌注加引流實際就是一種清除手術。但保險公司堅持認為“引流”和“壞死組織清除”是兩種手術,依然拒絕賠償。當年8月1日,董宏思向法院提起了訴訟。法院審理后認為,手術方式達到保險合同中解釋的“進行壞死組織清除”的目的,屬于科學的最佳方案。2005年11月9日,做完手術近一年的董宏思終于拿到了保險金。
偷換概念少賠錢?
據媒體報道,太原市民董國柱的妻子2003年4月患腦干出血送到醫院當天就去世了。他的妻子曾買過一份重疾險,而腦中風是合同中列出的12種重大疾病之一。
但保險公司認為,合同條款中對腦中風有明確的定義,而且聲明必須仍遺留下列障礙:1.植物人狀態;2.一肢以上機能完全喪失;3.兩肢以上運動或感覺障礙而生活無法自理。也就是說,要想按腦中風理賠,必須同時滿足這3個條件,并且要達到指定的6個月時間,而被保險人當場死亡的情況顯然不符合保險條款中腦中風的條件,只能按身故給付保險金6000元。
對疾病的釋義違背醫學原則?
幾位深圳投保人分別于2002年、2004年購買了某款重疾險。2006年1月20日,這幾位投保人向保險公司提出解除保險合同并返還保險費,表示該重疾險條款對某些疾病的釋義違背了基本的醫學原則,將導致疾病發生后無法及時得到合理賠付。比如,合同條款規定,冠狀動脈外科手術指“因冠狀動脈疾病而接受一條或以上冠狀動脈的開胸手術,且必須提供進行手術必要性的冠狀動脈造影證據,但不包括血管成形術,激光治療或其他在動脈之內做手術”。當事人為此咨詢醫生得知,此規定意味著冠狀動脈疾病必須接受“開胸”手術才獲賠付,但大部分情況下,冠狀動脈疾病并不需要“開胸”,此外,未來的治療方法可能淘汰“開胸”手術。這意味著將來得了冠狀動脈疾病,有可能失去接受保險賠付。
日前,深圳羅湖區法院已受理該起訴。據悉,這有可能是國內首例針對重疾險合同本身而非實際糾紛的訴訟。(《理財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