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記者 陳二厚) 10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將個人所得稅工薪費用扣除標準調整為1600元。國家稅務總局有關負責人16日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確定1600元更具前瞻性
在回答為什么最終將費用扣除標準確定為1600元的問題時,該負責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提出將工薪費用扣除標準確定為1500元,主要考慮了合理估計城鎮居民實際生活支出水平、使中低收入者受益并統籌兼顧財政承受能力等因素。按照每月800元扣除標準,工薪階層納稅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約為60%;扣除標準調整至每月1500元后,納稅比例將降至30%左右,納稅人數減少一半左右。收入越低,減負越多;收入越高,減負越少。
《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后,立法機關認為這個扣除標準是適當的,如能再適當提高一些,可以更好地解決實際負擔較重的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費用扣除不足問題,更有利于與基本生活費用增長的趨勢相適應,使法定標準更有適當的前瞻性,有利于保持法律的穩定,最終將扣除標準確定為1600元。按照這個扣除標準,工薪階層納稅面進一步降至26%左右,財政多減收50億元左右。我們認為這個扣除標準綜合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也是適當的。
目前不宜以家庭為納稅單位
在回答為什么現行個人所得稅對工資、薪金所得項目采用“定額扣除法”,不以家庭為納稅單位的問題時,發言人說:“定額扣除法”具有透明度高、便于稅款計算和征管的特點,因而被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個人所得稅所采用,并不是我國所特有的。我國對工資、薪金所得項目采用的是定額綜合扣除費用的辦法,而不是像一些國家在基本扣除的基礎上,再區別納稅人的家庭人口、贍養、撫養、就業、教育、是否殘疾等不同情況確定其他單項扣除。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國個人所得稅不同于世界大多數國家普遍實行的綜合稅制,而是采用了分類稅制,除對工資薪金所得規定了費用扣除標準外,還對勞務報酬、財產租賃、特許權使用費等一些所得項目分別規定了費用扣除標準;二是我國目前有關社會配套條件不具備,稅收征管手段還比較落后,難以準確掌握納稅人家庭人口、贍養、撫養、就業、教育、是否殘疾等基本情況;三是在采用定額綜合扣除費用的辦法時,確定扣除標準考慮了一般家庭的情況,照顧到了贍養、撫養、就業、教育等因素。
從世界范圍來看,確實有些國家在個人所得稅上采用“夫妻聯合申報”或“家庭申報”的征稅方式,這樣稅收負擔更加公平、合理。但實行這種方式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首先是采用綜合稅制或混合稅制模式;其次是全社會的法制建設水平較高,全體公民依法納稅意識較強;再次是稅務機關有很強的稅收征管能力,能夠掌握納稅人的真實情況。如果不同時具備這三項條件,就會產生巨大的征管漏洞,導致大量稅收流失,同時還會產生新的不公平問題。從現實來看,我國要具備這些條件,還需要較長時間,目前還不宜實行這種征稅方式。
工薪階層中不乏高收入者
該發言人指出,有報道說“個人所得稅來自于工薪所得的比例為65%”,這個比例是不準確的。根據統計,2002年至2004年,來自工資、薪金所得項目的個人所得稅收入占當年個人所得稅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6.35%、52.32%、54.13%,三年平均為50.93%。
目前年工資收入以幾十萬甚至百萬元計的已不鮮見,2004年,全國年工資收入25萬元以上的納稅人,占工薪所得項目納稅人的0.37%,繳納的稅款占工資、薪金所得項目收入的10.84%,占個人所得稅全部收入的5.87%;北京市2004年年工薪收入7.44萬元以上的工薪收入者共有74.95萬人,占工薪項目納稅人數的10.5%,繳納的稅款占工薪項目稅額的51.99%,今年上半年,這部分納稅人數占9.35%,繳納了工薪項目稅額的65.74%。由此可以說明:一是工薪階層中不乏高收入者,對他們的個人所得稅調節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認為工薪階層都是低收入者,對工薪征稅就是不對高收入者征稅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也不符合實際。
個人所得稅已成第四大稅種
發言人透露,我國個人所得稅于1980年9月開征,特別是1994年實行新稅制后,從當年的73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1737億元,目前,個人所得稅已經成為我國第四大稅種。它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和組織稅收收入的職能都得到越來越充分的體現。但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管理還存在許多漏洞,需要不斷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改進和加強征收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