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過程的敗落 從內控看巴林銀行倒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5日 15:18 理財 | |||||||||
巴林銀行是世界首家“商業銀行”,是由弗朗西·巴林爵士1763年在倫敦創建的。創建初期,由于其經營靈活變通、富于創新,巴林銀行很快就在國際金融領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進入20世紀以后,具有悠久歷史的巴林銀行曾創造了無數令人瞠目的業績,其雄厚的資產實力使它在世界證券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可以這樣說:巴林銀行是金融市場上一座耀眼輝煌的金字塔。然而,就是這座百年金字塔,何以會葬身于一個“期貨與期權結算方面的專家”里森之手?
里森自傳中描述:“我為自己變成這樣一個騙子感到羞愧——一開始是比較小的錯誤,但現已整個包圍著我,像是癌癥一樣……我的母親絕對不是要把我培養成這個樣子的。” 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銀行工作;1992年,巴林總部決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貨與期權交易部門,并出任總經理;1994年,里森對損失的金額已經麻木了,“88888”號賬戶損失,由2000萬英鎊、3000萬英鎊,到7月時已達5000萬英鎊;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巴林破產的兩個月前,巴林金融成果會議上,還將里森當成巴林的英雄;1995年2月23日,在巴林期貨的最后一日,里森對影響市場走向的努力徹底失敗,終于達到了86000萬英鎊的高點,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銀行終結的命運。 正如有人評價的那樣,正是巴林銀行內部控制的缺失,使得里森的“錯誤”的影響被無限度地放大了,最終成為“撬動巴林根基的杠桿”。也就是說,巴林銀行的終結從根本上是源自內部控制的缺失。 管理層不重視財務 串通不執行制度 彼得·巴林說:“若以為揭露更多資產負債表的數據,就能增加對一個集團的了解,那真是幼稚無知。”對資產負債表不重視的巴林董事長付出的代價之高,也實在沒有人想象得到! 關于資產負債表,巴林銀行董事長彼得·巴林還曾經在1994年3月有過一段評語,認為資產負債表沒有什么用,因為它的組成,在短期間內就可能發生重大的變化,因此,彼得·巴林說:“若以為揭露更多資產負債表的數據,就能增加對一個集團的了解,那真是幼稚無知。”對資產負債表不重視的巴林董事長付出的代價之高,也實在沒有人想象得到! 另外,在1995年1月11日,新加坡期貨交易所的審計與稅務部發函巴林,提出他們對維持“88888”號賬戶所需資金問題的一些疑慮。而且此時里森已需每天要求倫敦匯入1000多萬英鎊,以支付其追加保證金。事實上,從1993年到1994年,巴林銀行在SIMEX及日本市場投入的資金已超過11000萬英鎊,超出了英格蘭銀行規定英國銀行的海外總資金不應超過25%的限制。為此,巴林銀行曾與英格蘭銀行進行多次會談。在1994年5月,得到英格蘭銀行主管商業銀行監察的高級官員之“默許”,但此“默許”并未留下任何證明文件,因為沒有請示英格蘭銀行有關部門的最高負責人,違反了英格蘭銀行的內部規定。 監督松疏,控制不力 里森說:“對于沒有人來制止我的這件事,我覺得不可思議。倫敦的人應該知道我的數字都是假造的,這些人都應該知道我每天向倫敦總部要求的現金是不對的,但他們仍舊支付這些。” 里森說:“有一群人本來可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戲,但他們沒有這么做。我不知道他們的疏忽與罪犯級的疏忽之間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們是否對我負有什么責任。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銀行,我是不會有機會開始這項犯罪的。” 里森對這段時期的描述為“對于沒有人來制止我的這件事,我覺得不可思議。倫敦的人應該知道我的數字都是假造的,這些人都應該知道我每天向倫敦總部要求的現金是不對的,但他們仍舊支付這些”。 1.對海外部運作監督非常松疏。在巴林銀行要宣告破產之后不久,該銀行高級主管人員稱對里森在新加坡的所為一無所知,因為直到里森去職的那天,即2月23日,公司的風險報告仍出現交易平衡。 2.高額獎金的誘惑使他們不愿嚴加控制。據新加坡有關當局說,巴林銀行在1995年2月的頭18天里給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匯去了1.28億美元做墊付維持金之用。據金融時報報道,英格蘭銀行行長喬治4月5日對英國公共財政部即內務委員會的國會成員說,巴林銀行在未通知英格蘭銀行的情況下,擅自給其新加坡分部匯去7.6億英鎊現金。也許巴林銀行的高層主管確實不知道里森的真正所為,不過,他們起碼應該知道這筆超過該銀行資本的資金去向及用途吧! 巴林銀行破產前,里森主要與巴林公司的倫敦總部、東京分部及香港分部交易。而在新加坡的期貨交易,僅有少數客戶,其中三個為巴林銀行分支機構,另一個是巴黎國家銀行,每筆交易都會經過一家巴林銀行分支機構,因此,巴林銀行主管完全不知里森的所作所為是不可能的。巴林銀行的高級主管一定知曉里森的交易活動,因為巴林銀行的財務主管及亞洲部主任曾堅持他們不僅知道巴林銀行在期貨市場的風險曝光度,而且還對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的管理人員保證他們將支持這種做法。情況很可能是:巴林銀行總部知道一切,高層主要需要來自新加坡的利潤,高額獎金的誘惑使他們不愿嚴加控制。雖然出事的“游戲”涉及到衍生產品,但是該交易員未按照常規去“玩”。里森幾乎沒有衍生產品方面的專門訓練,僅是憑直覺在交易。市場走好,他賺,市場走低,他輸。一旦輸了,它的賭博本能開始占上風,巴林銀行幾乎違反了“30集團”推薦的衍生產品風險管理的每一條。如果把巴林銀行倒閉歸咎里森一人頭上,那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說巴林銀行倒閉不是一人所為,而是一個組織結構漏洞百出的機構所致。 3.調查人員走過場。在損失達到5000萬英鎊時,巴林銀行總部曾派人調查里森的賬目。事實上,每天都有一張資產負債表,每天都有明顯的記錄可看出里森的問題。即使是月底,里森為掩蓋問題所制造的假賬,也極易被發現——如果巴林真有嚴格的審查制度。里森假造花旗銀行有5000萬英鎊存款,但這5000萬已被挪用來補償“88888”號賬戶中的損失了。查了一個月的賬,卻沒有人去查花旗銀行的賬目,以致沒有人發現花旗銀行賬戶中并沒有5000萬起重視。倫敦總部也曾想確定來自新加坡分部的利潤是否能夠長期持續下去,還派了一個審計組來到新加坡分部。審計組主要根據里森提供的情況,編制了一個長達24頁的報告。他們對公司的一般性風險有所了解,在報告中這樣寫道:“管理有可能被總經理一人取代”,“他負責前臺交易和財務管理”,“可能會以集體的名義做交易,并保證按自己的意圖去交割和記錄”。但是報告接著又說,“鑒于行政財務管理方面缺少有經驗的資深骨干,總經理必須積極兼任交易和后勤管理兩職”。同時報告還指出,在巴林銀行新加坡期貨存在離開交易正常軌道做違反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規章之事的可能。 業務部門和管理部門 權力過于集中 如果里森只負責清算部門,如同他本來被賦予的職責一樣,那么他便沒有必要、也沒有機會為其他交易員的失誤行為瞞天過海,也就不會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里森作為總經理,他除了負責交易外,還集以下四種權力于一身:監督行政財務管理人員;簽發支票;負責把關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交易活動的對賬調節;以及負責把關與銀行的對賬調節。 在巴林銀行新加坡分行,里森本人就是制度。他分管交易和結算,這與讓一個小學生給自己改作業、打分沒什么區別。這種做法給了里森許多自己作決定的機會。 里森在1992年去新加坡后,任職巴林新加坡期貨交易部兼清算部經理。作為一名交易員,里森本來應有的工作是代巴林客戶買賣衍生性商品,并替巴林從事套利這兩種工作,基本上是沒有太大的風險。因為代客操作,風險由客戶自已承擔,交易員只是賺取傭金,而套利行為亦只賺取市場間的差價。例如里森利用新加坡及大阪市場極短時間內的不同價格,替巴林賺取利潤。一般銀行允許其交易員持有一定額度的風險部位。但為防止交易員在其所屬銀行暴露于過多的風險中,這種許可額度通常定得相當有限。而通過清算部門每天的結算工作,銀行對其交易員和風險部位的情況也可予以有效了解并掌握。但不幸的是,里森卻一人身兼交易與清算二職。 事實上,在里森抵達新加坡前的一個星期,巴林內部曾有一個內部通訊,對此問題可能引起的大災難提出關切。但此關切卻被忽略,以至于里森到職后,同時兼任交易與清算部門的工作。如果里森只負責清算部門,如同他本來被賦予的職責一樣,那么他便沒有必要、也沒有機會為其他交易員的失誤行為瞞天過海,也就不會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代客交易和自營交易 混淆不分 里森所做的交易也曾受到巴林銀行新加坡期貨部同行們的質詢,但是他總是說自己是代客戶交易。也有人提出里森在巴林銀行撒謊,因為代客戶墊付期貨合同的維持金是非常少的事。 以一個公司的資本做交易叫做公司自營業務,除此之外,公司還可以代客戶交易。當然,第二種情況公司會向客戶收取一定的傭金或交易費。比如說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公司一般根據客戶的要求做交易,當然有時也提供一些建議。由于公司不僅僅按照客戶的要求代其行使權力,如有損失客戶自己負責。由于所得利潤歸客戶,出現維持金不夠的情況也應由客戶自己墊付。里森所做的交易也曾受到巴林銀行新加坡期貨部同行們的質詢,但是他總是說自己是代客戶交易。也有人提出里森在巴林銀行撒謊,因為代客戶墊付期貨合同的維持金是非常少的事。在許多公司代客戶交易與自營交易的混淆也帶來了管理上的困難,只有把兩者劃分清楚,才能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 獎金結構忽視企業風險系數 如果巴林銀行有較為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如果里森的權力得到應有的控制,如果巴林銀行嚴格分離它的自營業務和代客交易的話,或許巴林銀行還是那個在金融業擲地有聲的金融巨頭。 許多公司為鼓勵員工辛勤工作,采取發放獎金的辦法。一般根據員工的職務、工作經驗、工作成績以及其他因素。獎金可以是基本年薪的很少的一個百分數,也可以是基本年薪的好幾倍,各個公司規定不一。當然,表彰工作成績是一回事,根據交易所得利潤支付大筆獎金,而不考慮公司的風險參數或公司的長期戰略,則是另一回事。如果獎金與基本年薪的比例失衡且忽視對風險的考慮,就會使員工為獲得高額獎金不恰當地增加公司的風險。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巴林銀行有較為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如果里森的權力得到應有的控制,如果巴林銀行嚴格分離它的自營業務和代客交易的話,或許巴林銀行還是那個在金融業擲地有聲的金融巨頭。更為遺憾的是,擊敗它的并不是強勁的對手,也不是變幻莫測的世界金融市場,甚至也不是“瘋了的里森”,而是自己——那個疏于控制的巴林金融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