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只做“純粹”的商人
提起“花旗”二字,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是花旗銀行。不過,分布在京城、帶有花旗集團“小紅傘”標志的機構遠不止這一家。
在北京,花旗集團擁有3家機構,分別是:企業與投資銀行分行、零售銀行營業網點以
及花旗環球金融北京代表處。
花旗的投行部門以主承銷商身份參與了中國人壽、中國電信、中國網通的境外上市,目前正協助建設銀行和民生銀行上市。擁有QFII資格的花旗環球金融則是中國A股市場的積極參與者。
花旗銀行是集團在京的主打業務。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作為首家進入中國內地的美資銀行,花旗銀行1995年在京成立分行。公司業務方面,北京分行一直為中外資企業提供外幣服務,并于日前獲準開辦人民幣業務。
作為外資銀行,花旗所提供的外匯理財服務幾乎每個月都有新品推出。對此,花旗集團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施瑞德表示,“我們為能夠向北京居民提供創新的金融產品和優質的服務而感到驕傲與自豪。”
全球化的網絡和經驗是花旗理財產品“先聲奪人”的優勢。北京分行從2003年起推出個人外匯投資產品“市場掛鉤賬戶”,將外匯定期存款與外匯貨幣期權結合,贏得大批客戶。目前,在該產品上一次投資5萬、10萬美元的北京人不在少數。
銷售理財產品只是個人理財的一小部分,花旗銀行北京分行還提出了“人生理財規劃”,其理財指引伴隨客戶一生。針對高端人群的“財富管理”也是其另一大品牌。
花旗等外資銀行是中資銀行變革的“催化劑”,后者開始認真地審視理財市場,招商銀行等佼佼者也祭起了“財富管理”大旗。這正是中國銀行監管部門希望看到的——用競爭激活整個市場,中外資銀行實現共贏。
遠道而來的花旗不愿被視做“純粹”的商人。去年年底,花旗集團捐贈150萬美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建小額信貸培訓中心和扶貧促進網絡。今年4月,花旗集團宣布,在今后3年投資63萬美元,支持中國高校的金融科技教育,北京的受益者包括北大、清華和北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