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理財工作室 > 正文
 

銀行收費時代來臨 直擊私人理財四大死穴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1日 07:10 青年參考

  面對銀行收費時代的真正來臨,個人理財的思路和方式必然要隨之改變。

  國有商業銀行開始全面收費已經三四個月了,但許多人還是不知如何改變理財行為,還在以老習慣來處理經濟生活,導致花了不少的冤枉錢,增加了日常理財開支。就目前來說,私人理財必須做到四個改變。

  一、改“私款公存”為“私款私存”

  以前,一些人為了規避20%的儲蓄存款個人所得稅,實施了“私款公存”的策略,在銀行開立了公司存款賬戶。但目前銀行終結了免費午餐,開始對公司存款賬戶的各項服務進行收費,不僅公司存款賬戶要繳存年費、提取大額現金要收費、500張以上的零票(面值1元或1元以下的輔幣)存款業務要收費,就連查詢存款余額等微小服務也要收費。例如,某國有商業銀行對一次取款5萬元或是一天取現額超過5萬元以上的公司客戶,收取1‰的費用。同時,隨著個人儲蓄結算賬戶的開通,目前儲蓄賬戶照樣能接受對公賬戶的轉賬。因此,要將私款公存還原其本來面目——私款私存,即將個人存款存到銀行的儲蓄賬戶上。雖然,這樣是花費一點利息稅,但比起對公賬戶的提現要填寫支票的繁瑣、每份支票收取0.6元的手續費,再加上其余的一系列收費,給國家一點微不足道的利息稅還是很劃算的。

  二、改“遍地開卡”為“整合為一”

  以前,銀行對普通銀行卡(即借記卡)不收費,所以許多人喜歡到每家銀行辦卡,甚至在同一家銀行申領了多張銀行卡,以求存取款項和轉賬上的方便。但面對目前銀行對借記卡收取年費(每張卡每年10元),那種遍地開卡的做法已不是明智之舉。因此,要將手中平時不常用或是不好用的銀行卡通通銷戶,做到廢卡“一張也不能留”,以減少年費的開支。同時,要使用一卡多功能的銀行卡,這種“一卡通”能讓銀行卡物超所值。另外,由于你集中了金融資產,如果你在某一家銀行的存款數額達到銀行規定的數量,會被銀行確認為“VIP客戶”。作為銀行這個財神爺的重要客戶,實惠自然是少不了的,最為直接的實惠就是可以免收一些費用(如儲蓄卡的年費),當然銀行每年還會請你來座談,讓你兜上一些禮品回家。這種銀行座上賓的感受實在是好,別忘了去爭取。

  三、改“舍遠求近”為“舍近求遠”

  以前,許多人不愿多走幾步路去發卡銀行辦理業務,而是在就近的其他銀行網點進行跨行交易,因為花費的無非就是4元小錢。但目前,這種“不走路”的成本提高了,銀行提高了跨行交易的收費,對跨行取款除了收取2元的基本費外,還要按取款金額的1%收費(最低不少于2元)。如果,你因為怕麻煩而不多走幾步路,就近進行跨行取款5萬元,那么你就要支付502元的費用。想想看,多走幾步路就賺了502元,劃不劃算,你自己算算吧!

  四、改“出門動腳”為“在家動手”

  當前,銀行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經營效益,紛紛撤并網點,使營業網點越來越少,因此大力推廣金融電子產品,激勵客戶自己在家動手使用自助銀行辦理業務。因客戶使用自助銀行,不占用銀行的柜臺資源,所以銀行會讓利酬謝,對電子自助銀行進行收費折讓。例如,建設銀行規定在網上銀行和電話銀行上辦理速匯通(即電子匯款),分別6折和8折收費。因此,在收費的情況下,跑銀行柜臺的“動腳”方式也不理想,而應該自己在家里使用電話和電腦自己“動手”辦理業務。目前,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電話銀行和網上銀行的功能已經很齊全,除了取現業務外,其余的均可辦理。由“出門動腳”改為“在家動手”的好處,一是可以節省跑銀行的精力和時間,二是可以節約日常的金融生活支出,何樂而不為?


郵件訂閱:
  訂閱《新浪股市特快專遞》,您將免費獲得經過精心挑選,把握市場脈動的投資信息。請在下面填寫您的E-mail地址。
Email: 訂閱 退訂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理財新聞




新浪財經24小時熱門新聞排行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溫柔妹妹之3D篇章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dd id="u2yyy"></dd>
  • <code id="u2yyy"><pre id="u2yyy"></pre></code>


    •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