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要破解‘兩難’關鍵在于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解決我們長期經濟增長所存在的問題,而不是光在短期政策,即財政貨幣政策的松緊上。
本刊記者 張學慶
如何處理好當前中國經濟遇到的諸多“兩難”問題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溫家寶總理不久前表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嚴重性和經濟復蘇的曲折性都超過了人們的預期,當前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
“‘兩難’的出現是短期宏觀政策調整的結果,要破解‘兩難’關鍵在于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解決我們長期經濟增長所存在的問題,而不是光在短期政策,即財政貨幣政策的松緊上。”著名經濟學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吳敬璉為“兩難”開出藥方。
吳敬璉表示,只有實現經濟轉型,眾多“兩難”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中國經濟在30年的高速增長基礎上才能夠保持今后持續穩定增長,中國變成一個真正的經濟強國就有希望了。
小標題:為什么非要高增長
“目前大家對短期政策比較關注,短期的問題可以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解決,但長期的問題不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可以解決的。”8月11日中午,吳敬璉教授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進一步表示。
吳敬璉解釋說,在一定的情況下,比如發生了金融危機,我們需要用短期政策來把經濟穩住,比如說去年國家所采取的4萬億投資、10萬億的貸款,把經濟穩住,把GDP的增長率托上去,很快見效了,但是這只是短期政策,如果繼續保持如去年類似的貨幣政策,今年的貨幣供應量增長甚至會超過去年,勢必導致資產價格的飛漲,特別是房地產價格的泡沫越來越大,最后的結果可能是出現類似日本的泡沫破裂。吳敬璉說,今年央行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在今年一季度末,資金面出現了一度收緊的情況。到了二季度,貨幣政策收緊又導致了經濟增長放緩、房地產行業不振、失業等諸多問題。那么,要求放松政策的呼聲又起。似乎經濟問題的解決都只能依靠短期政策的左右搖擺來解決。
“為什么經濟增長速度非要保持在8%以上呢?”吳敬璉問道,“難道經濟增速與就業就是線性關系?”
事實上,投資巨大的“鐵公雞”(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并沒有想象的大。重化工每億元投資提供0.5萬個就業機會,只及輕工業的1/3。日本的經驗也證明,單靠政府資金投入“鐵公雞”拉動經濟增長,最終是難以持續的。
吳敬璉指出,如果沒有能夠解決長期存在的問題,那么經濟就很難保持續健康發展。作為長期增長中存在的問題,就是指增長模式或者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
中國碰到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從早期靠消耗大量資源、犧牲環境的過度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轉向現代經濟增長的模式。轉變發展模式,并不是一個新提出來的口號。最早在1981年,政府第一次明確提出要把經濟發展轉到效率提高的基礎上,這就開始提出增長方式和發展方式需要轉變的問題,到現在已經快30年了。但為什么到現在還要討論是否要犧牲經濟增長來進行經濟轉型?為什么提了這么多年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現在執行的情況不理想呢?
小標題:轉型的障礙
吳敬璉認為,最重要的體制障礙有四點。首先,各級政府依然掌握著一些重要資源的配置權力。
其次,把GDP的增長作為各級政府政績的主要標志,于是就使得我們各級官員自覺地或者被迫地運用自己支配資源的權力去實現這個政績。
第三,因為財稅體制的問題,從收入方面說,增值稅是主要的收入來源,它和GDP增長是有絕對聯系的;從支出方面來說,我們現在很多重要的政府支出,譬如說社會保障支出,譬如說義務教育支出,這個支出責任過分的下移,使得各級的官員不得不要盡量做大GDP。
第四,市場機制不能發揮作用,最明顯的一條就是一些生產資料采取低價政策,這種政策鼓勵了那些浪費資源、造成環境破壞的生產行為。
另外,對于創業和創新,我們沒有建立起一個鼓勵、獎勵的體制環境。
小標題:轉型如何落到實處
吳敬璉說,今年以來中央強調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胡總書記在省部級干部研討班開學典禮上有很重要的講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在講話里用了50次的加快,可見我們黨中央的領導認識這個問題對中國的重要性、緊迫性。所以現在許多地方都動起來了。如今在大會小會上都可以聽到人們談轉型,轉型幾乎成了一句口號,所有人都把它心目中認為好的事情裝進去,這個好事就失去意義了,因為不知道要做什么,比如說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為什么要轉型?怎樣轉型?如何平衡轉型中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系?也許很多人思考得還不夠。甚至在一些地方,出臺的政策是背道而馳的。這也是為什么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多年來進展不盡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當前,最重要的是要把轉型落到實處。如何完善市場機制,形成有利于創業創新的市場環境?如何改善公共治理與公共服務,營造有利于創業創新的政策環境?如何推進城市化和城鄉統籌,改進產業布局與環境治理?如何利用區位優勢與比較優勢,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與產業升級?這些都是需要各方面一起來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
“根據我對各個地方的觀察來看,轉型進展的差別還是很大,有些地方做得是比較好的,當然也不是說沒有缺點,譬如說無錫、蘇州、常州,在十一個五年計劃前三年的時候就行動了,在經濟危機爆發以后,他們有一些很大的布局,有些手筆還是非常的令人鼓舞。”吳敬璉告訴記者。
在最新出版的《無錫經驗: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個案研究》一書中,吳敬璉指出,無錫近年來經濟轉型之所以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效,一個關鍵的因素在于,近年來無錫市政府在建立有利于創業創新的體制機制方面敢于探索、敢于創新、敢于實踐;無錫要鞏固和深化轉型,下一階段的關鍵仍然在于進一步克服現有體制機制中所存在的不利于創業創新的那些因素。
“每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方式有他自己的特點,所以有人認為有些地方的發展方式是一種模式,我認為不能叫模式,則是一個個案,因為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第一件工作是需要在掌握理論之后,要分析自身的資源、產業發展的歷史條件,然后再根據自己的這種特別是資源的狀況來決定自己的轉變方式,應該怎么做。”吳敬璉說。
吳敬璉特別談到轉型中政府擔當的角色。“如果我們按照老的套路做,政府常常是該辦的事沒有辦,不該辦的事辦了很多,投入很大效果不佳。政府一定要做到‘有所不為、有所為’,政府要提供的基礎產品,而不是從事微觀經濟盈利性的經營,而且也不能越俎代庖,越過市場去指揮各種創新產業活動。如果政府過多運用自己的權利,也許破壞了市場的競爭秩序。現在普遍發生的是,政府不該為的為了,而政府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面,做得還很不夠,比如,規劃和協調的工作。規劃工作不是只認一些指標和計劃,而是提供綜合性、長遠性的信息,因為每一個企業掌握的信息往往是短期的,比較局部的,而現在產業變得非常復雜,互相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我要發展新能源,這是一個全世界大方向,但是本地要發展什么?本地有沒有能力發展什么,這個不能照抄照搬,要分析現有的產業鏈狀況,要分析現在這個產業鏈里面趨向是什么,有沒有條件發展,沒有條件的話有沒有可能創造條件發展。”
8月11日,在出席2010上海書展開幕式后,吳敬璉出席了在上海友誼會堂舉行的《無錫經驗: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個案研究》新書首發儀式,并以“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為題做了精彩講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