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千萬富豪的概念,很多人要么是道聽途說,要么是從影視作品中有所了解。那么,千萬富豪的生活方式到底是什么樣的?是揮金如土,還是安逸享樂?前不久,胡潤團隊發布了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報告和生活方式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千萬富豪人均年消費170萬,有1/3富豪不喝酒,一半富豪不抽煙。
那么,吉林省的富豪是怎樣生活的呢?近日,記者通過多方采訪,揭開了我省部分千萬富豪的神秘面紗。
感知心性
年輕秘訣:心態好
身穿休閑裝,語速和步伐都比較快。在和余先生握手之前,說什么也想不到他已經42歲。
見面之初,記者毫不掩飾對他年齡的吃驚程度。他告訴記者,剛認識他的人,很多人都會有這種反應。他女兒的同學看到他的照片,第一反應是懷疑他打了羊胎素。在得知完全是天生的之后,就戲稱他吃了防腐劑。關于年輕的問題,他自己總結就三個字:心態好。
余先生靠做外貿出口發跡,曾經在上海工作過,由于英語不錯,也積累了一定的人脈。后來回長春自己當老板,經過幾年的打拼,逐漸打開了局面。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他經常出國,所以無論是生活作派還是日常習慣都比較“洋氣”,尤其是在吉林省的富豪堆里,更顯得有些與眾不同。尤其是目前他并沒有什么家庭負擔,事業也逐漸步入正軌,所以平時比較省心,這也是他心態好的根本原因。
愛好:旅游和名車
談到他的業余愛好,他脫口而出兩個字:旅游。由于工作需要,他每年幾乎有4個月左右的時間都在國外,在國外租輛車,集談業務和旅游于一身,成為了他在國外生活的主要方式。至于費用,他表示沒具體統計過,但是據初步估算,每年在國外的開銷最起碼得10萬元人民幣以上。而且,這10萬元里邊還不包括在國外給親戚朋友帶回來禮物的費用。
他覺得自己更像是“老頑童”。他并不喜歡別人冠以自己商人的稱呼,而覺得自己更像個旅行者。經商只是他謀生的手段,以及是保障他旅游的方式。
現在,旅行已經不再是他的愛好,而是他終身的目標。每年在國內的時候,他的業余時間也基本都花在了旅游上面。如果時間充裕,他會開著車去自駕游。想熱鬧的時候,就去知名景區湊熱鬧;想獨處的時候,就去人煙比較稀少的地方露營。這部分費用,他估算每年至少得在5萬元左右。
除了旅游之外,他的第二個愛好就是名車。他幾乎每三年就換一輛新車。尤其是商務車的更換速度更快,從寶馬到奧迪,現在的“座駕”是奔馳S600,價值在220萬左右。
在品牌方面,他稱得上是一個既典型又獨特的品牌追隨者,典型是因為他的兩塊手表都是勞力士品牌的,西裝、休閑裝、襯衫、皮鞋也都是世界知名品牌的產品;獨特之處就在于,他將衣服和一些配飾的品牌標識全部取了下來,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出是什么品牌的衣服。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看重的是名牌的品質,而不想用名牌來炫耀,也不想讓別人覺得他是名牌的奴隸。
品味人生
花銷集中在旅游和美食
采訪中記者發現,在千萬富豪中,喜歡旅游的不在少數。
陳先生今年32歲,在千萬富豪的隊伍中,屬于比較年輕的類型。記者看到了他的“廬山真面目”,一身戶外裝備,戴個棒球帽。無論是外形還是風格都不像是“70后”,更像是“80后”。可能是看出了記者的心思,他說這是剛剛徒步回來,平時他不是這樣的裝扮。雖然比較休閑,但是他這一身“行頭”,從上到下最起碼得超過5000塊錢。
說到他的發跡史,他稍顯靦腆,前兩年跟妻子完婚后,他辭掉了自己的工作,繼承了岳父的家族產業。雖然喜歡旅游,但是由于平時要忙著生意,時間并不充裕,所以旅游的線路延伸的并不長,通常均以周邊的自駕游和國內的自助游為主。
雖然他目前還是自駕游的新手,但是他的裝備卻“一應俱全”。他說露營和自駕游的這些裝備,幾乎都是頂級配置,他和妻子的裝備加在一起前前后后大概花了2萬多塊錢。現在這些裝備都在陸續發揮作用,據他初步統計,去年自駕游和露營的次數大概在20次左右,徒步的次數就更多了,幾乎每個月都能保證2-3次。在這樣的“頻率”下,去年他和妻子花在旅游方面的費用大約在5-6萬元。除了旅游之外,他和妻子的共同愛好還有健身,去年他和妻子辦的俱樂部的健身卡大概花了2萬多元。
可能是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旅游和健身方面,陳先生說在追隨品牌等方面,他和妻子并不是刻意追求。除了戶外裝備選擇比較高檔的品牌之外,他的西裝都是找指定品牌給定做的,其它的都選擇一些中高檔的品牌。由于自駕游的需要,他的座駕是一輛大切諾基。除此之外,他還有一輛商務車,是比較常見的奧迪A6。
都說旅游和美食是不分家的。陳先生和妻子都非常喜歡美食,美食里面最喜歡的就是海鮮。夏天的時候,他和妻子幾乎每個星期都去海邊,集旅游和吃海鮮于一身。到了秋天,天氣比較涼爽的時候,海鮮依舊比較肥的季節,他就托人從海邊買海鮮送到家里。除了海鮮之外,夫妻倆只要有時間,就去高檔餐廳“報到”。用陳先生的話說,品美食和旅游一樣,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所以每年花在美食上的錢也不是筆小數目。
[ 數字 ]
為看大海花400萬買海景房
跟旅游和健身這樣比較時尚的生活方式相比,吉林富豪中很多人更喜歡較為傳統的生活方式——多房多車。
宋先生今年38歲,自己經營零售業的生意。由于平時生意比較忙,很少能脫開身,所以沒什么時間出去旅游,只能去周邊的一些城市散散心,近幾年來更喜歡去海邊散心。不過,他散心的成本也要比一般人大的多。
據宋先生介紹,2005年前后,他去大連談生意,覺得那的環境和氣候非常好。后來帶著家人一起去大連旅游散心,也覺得大連不錯。尤其是住在海邊的海景房,將大海的景色一覽無余,更是美不勝收。回到家之后,他便和家人商量,既然都比較喜歡去大連看海,還不如在大連買一套海景房,可以隨時去大連度假,還有落腳的地方。
經過全家舉手表決之后,在2005年底宋先生斥資200多萬元在大連買了一套海景房,之后又花了將近100萬元裝修,總費用近400萬元。
其實,除了大連的海景房之外,宋先生在長春還有三套洋房。
除了購置房產之外,愛車更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自己的座駕是進口的豐田沙漠風暴,妻子的座駕則是寶馬Z4,商務用車則是一輛奧迪A8。當記者剛露出驚訝的表情時,宋先生忙解釋,越野車主要是出門用的,并不是為了炫耀,而是覺得這種品牌的車性能比較好。奧迪車是平時做生意的時候用的商務用車。但是,記者初步估算一下,這些車的費用加起來,跟兩套洋房的價格差不多。
說起愛車,與宋先生相比,孫先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孫先生今年26歲,大學畢業之后,他就繼承了父親的產業,目前還跟父親住在一起,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他還沒有自己的房產。雖然沒有房產,但是屬于他的愛車卻不少。
在接受采訪時,孫先生完全不掩飾自己對車的喜愛。他說自己現在還沒有成家的念頭,所以并沒有購置房產的興趣。與房產相比,他更喜歡車。他還告訴記者,不同的車有不同的用處,就像不同場合穿不同的衣服一樣。
每年掏40萬供女兒留學
有的富豪愛旅游,有的愛房,有的愛車,也有的富豪沒有這樣的愛好,雖然腰纏萬貫,但卻像個苦行僧。
張先生今年44歲,自己做制造業生意。由于生意開始的啟動資金是親戚朋友籌集起來的,所以他對生意特別上心。雖然現在生意規模逐漸擴大,但很多事情他還是自己親力親為。所以當記者問他有什么愛好時,他忙說自己沒什么愛好。平時工作比較忙,一有時間就會在家里陪家人。至于抽煙喝酒這種男人的傳統愛好,他表示由于自己身體不好,所以幾年前就戒煙了。
記者問他,既然已經身價不菲,為什么要過著如此單調的生活?他說雖然他的生活有點枯燥,但是為了生意沒辦法。再說,他本身也沒有那么多愛好,節假日有時間,他就在家看DVD,看看電影或者聽聽老歌。對于座駕,他只有一輛商務用車奧迪A6。
與張先生這樣的節儉型相比,李先生對自己比較苛刻,對女兒卻非常大方。去年他親自把女兒送上了飛機,從此他女兒就踏上了英國求學的道路。李先生初步算了一下,女兒每年在英國的學費和生活費大概在40萬左右。
雖然在孩子教育方面,他比較大手筆,但是對于他自己,基本沒什么愛好。
平時,除了自己做生意之外,私人時間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在他家的洋房里,有兩大書柜的藏書都是他多年積累的。除了看書,他還喜歡自己練書法。
他告訴記者,最近幾年,他喜歡上了收藏。但是,雖然他的產業足夠支持他的愛好,但是他說這幾年是女兒受教育的關鍵時期,所以這幾年先把這個愛好“擱淺”。等過幾年女兒念完書了,再搞收藏。對于座駕,他的選擇也比較實用,商務用的奧迪A6。
[ 解析 ]
吉林富豪相對保守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吉林省的富豪多數都比較喜歡車,最基本的配置是商務用車,商務用車的價格在20萬元-50萬元不等。跑車的價格基本都在80萬元-150萬元不等,越野車的價格在100萬元左右。在投資方面,相對比較保守。大多數的富豪都喜歡把錢存到銀行里,或者只拿少部分交給銀行進行理財。而對于投資方式則比較傳統,他們更喜歡投資房地產,或者投資實業,投資資本市場的并不多。
通過前不久胡潤團隊的調查顯示,一線城市富豪和二三線城市富豪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整體來看,一線城市富豪平均年齡40歲,二三線城市富豪平均年齡43歲;女性富豪在一線城市比在二三線城市更多;相對于二三線城市來說,一線城市富豪財富來自于工資和投資收入的比例更高;相對于一線城市來說,二三線城市富豪來自于房地產行業的更多。
在國際旅游目的地上,二三線城市富豪相對一線城市富豪而言,更加喜歡加拿大,但美國和法國是他們都最青睞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國內旅游目的地上,一線城市富豪較喜歡香港,而二三線城市富豪則較喜歡云南,但是三亞是他們都最青睞的國內旅游目的地;一線城市富豪喜歡在休閑時間游泳,而二三線城市富豪喜歡品茶;就茶而言,一線城市富豪喜歡龍井,二三線城市富豪喜歡鐵觀音;在收藏方面,一線城市富豪明顯在汽車、手表收藏上花費得更多,平均比二三線城市富豪高出20%-30%,而二三線城市富豪則喜歡收藏古代字畫和瓷雜;在慈善捐款方面,一線城市富豪傾向于捐款給紅十字會,而二三線城市富豪傾向于捐給希望小學;此外,一線城市富豪體檢的次數相對更多,去會所俱樂部的次數也更多。來源:東亞經貿新聞
(本組稿件 記者 何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