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隨著市場傳出利好政策即將到期,北京的二手房成交水平持續高位,連續4個月成交量超過2萬套,這種超乎尋常的市場熱度,導致二手房價格直線攀升,月度房價的平均漲幅已超過8%,而部分熱點地區的活躍樓盤,一個月內的交易價格漲幅最高時可達4000元/平方米甚至更多。然而,購房者在貸款時從銀行及評估機構得出的評估價卻遠遠追不上房價的漲速,二手房估價與市場價極度背離,其中的差價相當于購房者在“首付”之外直接交給了售房者。
是什么造成了市場價與評估價的“剪刀差”,為什么一個快得像兔子,另一個卻慢得像烏龜。在專業評估機構眼中,北京部分區域的二手房到底價值幾何?本報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售價天天漲估價數月未變
“我這兒的房價一平方米都漲了四五千了,為什么銀行給我的評估價一平方米卻只漲了400元啊?”最近家住亞運村亞運豪庭的老趙挺郁悶。
年初在樓市剛剛回暖的時候,他用閑置的資金以每平方米1.4萬元的價格在某小區投資了一套113平方米的三居室二手房。一年后,眼看著二手房價一天賽著一天的上漲,老趙有些想“出貨”了。
“我看這房價漲得有點過了,還不如趁現在高價的時候把房子賣掉,雖然要交點稅,但落袋為安。”然而,就在老趙通過房產中介找到合適的買家,雙方走到了銀行評估貸款這一關時,銀行給出的評估價格卻讓雙方“傻了眼”。
“評估的人說我這房子最多一平方米估價1萬元,但這小區的房子最少也賣到1.8萬元了。”老趙告訴記者,年初買房的時候他也曾讓評估機構做過估價,當時給出的評估價格是每平方米9600元,與他實際購房的價格每平方米相差了4000多元,近一年過后,當房價每平方米漲了4000多元的時候,評估價格卻只漲了400元,這讓老趙有些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