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孫 聞
本報訊 通脹概念下,大宗商品和貴金屬成為各路資金的追逐熱點,理財產品近期也呈現加速流入大宗商品市場的趨勢。
統計數據顯示,第三季度單季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超過了1500款,已經逼近去年同期水平。研究機構銀率分析報告認為,按投資標的分類,投資信貸資產和銀行間市場工具的產品依然為主流產品;股票、結構型票據等類別的產品也基本持平。但值得注意的是,掛鉤大宗商品的理財產品數量明顯增多。
統計顯示,二季度以大宗商品為投資標的的理財產品數量只有6款,三季度這一類產品數量已經增加到21款,增幅達三倍多。據記者了解,掛鉤大宗商品的理財產品主要以掛鉤石油、黃金、農產品等投資標的為主,三季度黃金尤其成為熱點。
統計數據顯示,以石油、黃金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今年持續攀升。其中石油價格從年初至三季度漲幅約70%,而黃金價格漲幅也超過了20%。以10月份數據為例,高盛標普大宗商品總回報指數當月取得了9.6%的漲幅。
銀行正是在此背景下不斷推出相關產品。據記者統計,三季度國內銀行中至少有光大銀行、中信銀行、中國銀行等幾家銀行的理財產品有針對黃金掛鉤的設計;外資銀行中則有荷蘭銀行、恒生銀行等幾家推出了類似產品。以光大銀行發行的一款產品為例,其產品掛鉤標的為倫敦金銀市場協會黃金現貨相關價格。
市場人士認為,理財產品紛紛選擇和大宗商品、貴金屬掛鉤,和今年以來通脹預期提升有直接關系。
據分析,目前受益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相關掛鉤產品的到期收益也較信貸理財產品高出不少。其中,花旗銀行、招商銀行、渣打銀行各有一款掛鉤大宗商品的產品,在10月單月分別實現了9%、12%、17%的漲幅。
不過,對于投資者而言,也并非只有高收益而沒有風險。市場人士警示稱,從掛鉤產品的條款來看,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并不一定就意味著投資者收益會水漲船高,一旦觀察日情況不理想,投資者可能會在投資標的價格大幅上漲情況下錄得零收益、甚至負收益。該人士提醒投資者在選擇結構性理財產品時還需慎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