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涂艷 鄒靚 ○編輯 金蘋蘋
9月份的信貸投放超出了市場的預期。
但是超出市場和大眾預期的遠不止此,在信貸投放主力發生轉變的同時,大量信貸資產正在銀行體系內進行規模轉移。尤其是近期火爆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更是信貸進行“乾坤大挪移” 的途徑之一。
信貸規模“失蹤”
3559億元,4104億元,5167億元。相比今年上半年,三季度全國人民幣信貸投放已有所收斂,卻未改逐月上升趨勢。機構普遍認為,9月份信貸投放超出市場預期。
與之相反的,是票據融資自7月份以來連續三月負增長,且規模仍有擴大趨勢。9月份當月,票據貼現減少3517億元。
今年下半年以來,自去年11月開始的信貸激增中累積的巨額票據陸續到期,監管機構對銀行的資本金約束也逐步增強,全國商業銀行體系形成了以票據置換為特征的信貸增長模式,一般性貸款占比迅速上升。
根據人民銀行公布的貨幣信貸數據,9月份票據貼現當月減少3517億元,一般性貸款增長規模實際達到8684億元。7、8兩月,一般性貸款實際增長規模也在5541億元和6868億元。
而來自業內人士的說法是,實際信貸投放還不止這個數字。
“上半年大中型銀行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大量投入信貸,以致信貸規模增長過快。監管部門多次對此給出風險提示,三季度全國信貸投放明顯有收縮跡象。但是從機構分類來看,上半年信貸增長主要集中在國有銀行,三季度收縮最多的也是國有銀行,政策性銀行、郵儲行、城商行和農信社反而成了信貸投放的主力!币还煞葜粕虡I銀行副行長這樣表示。
這樣的轉變并非自然現象,其背后,是大量信貸資產在銀行體系內進行規模轉移。業內人士透露,信貸資產規模轉移最普遍的兩種方式,是通過信托平臺發售理財產品,或是通過買斷、回購在同業間轉移資產。
普益財富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7月,商業銀行發售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約1000多款,但從8月份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8月份,全國商業銀行共發售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210多款,9月份發售超過300款。且9月份以來,單一信貸資產類信托理財產品變得更多。
與此同時,來自大中型銀行的信貸資產轉出也紛至沓來。山東、江蘇、浙江等地多家農信機構人士透露,信貸資產轉移在三季度比上半年多了許多!疤貏e是9月份,買斷的,回購的都有。”
通過買斷性信貸資產轉讓,債權人則由信貸資產的出讓方變為受讓方,信貸資產移到出讓方的資產負債表外。完成一次銀行體系內部的規模轉移。
單純的回購性資產轉讓,并不能轉移信貸資產,但如果是通過“雙買斷”形式,即當期買斷、遠期回購的形式,即可使出讓方將信貸資產轉出資產項下,而受讓方同時也可不將其放入資產項下。從而實現一次信貸規模的“失蹤”旅程。
江蘇一農商行高層這樣來形容信貸資產轉移,“信貸資產轉讓和票據轉貼現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大銀行是迫于監管壓力,股份制銀行是迫于資本金約束,最終都是要壓縮信貸規模增長。三、四線金融機構的監管環境相對較松,自身有信貸增長的空間和動力,同時也成了大中型銀行轉出信貸資產和票據的出口”。
“易型術”造就信貸類產品新井噴
“近期信貸類產品是銀行理財公認的大熱點,完全是由銀行內部的信貸結構調整需要和市場需求決定的!闭行幸晃回撠煯a品研發的負責人解釋。而信貸結構的調整正是基于上半年天量信貸規模的釋放,下半年如何控制信貸規模成為各家商業銀行的主要任務。
這個熱點正可以得到下列數據的證明:據普益財富的統計,9月全國51家銀行共發行個人理財產品680款,而其中26家銀行共發行345款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占比高達50%以上。而相較8月份,人民幣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發行數較大幅增加60%以上,多數銀行均不同程度地加大了該類理財產品的發行力度。其中,招商銀行、中信銀行、中國光大銀行3家銀行共發行該類理財產品204款,幾乎占到該月發行總數的60%。而招行某分行的上述產品研發負責人透露,從8月底至9月中旬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招行全行累計發售信貸類理財產品超200億元,其中個人理財產品占比達70%以上。
為什么在信貸類產品發行數量連續兩月走低后,在9月時開始迸發出了新的井噴呢?
將資產業務打包轉化成信貸類理財產品的“易型術”正是銀行“完成任務”的最佳手法,“這意味著資產業務向中間業務的轉變,這樣可以騰出貸款額度,獲得了一批新的優質客戶,同時既解決了部分股份制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壓力,又增加了中間業務收入!苯煌ㄣy行一位產品經理認為,這是銀行在政策壓力下找到的一條“一石三鳥”之道。當然,要銀行提前收回貸款資金必然損失一部分利息收入,但騰出空間后新獲得利息收入和轉化的中間業務收入卻是兩項彌補,“其實銀行并不虧,只是一個池子里的水如何分配的問題。”上述產品經理認為。
而從以往的信貸類產品的“成分”來劃分,它主要分為信托貸款和存量資產打包兩類。前者是通過信托公司平臺新發貸款,而后者則是將銀行評級較高的優質信貸資產打包,實現資產的轉讓!斑@兩個月來,基本上產品都是存量資產的打包轉讓,新發貸款暫時被擱置。而大部分是發售給個人,少部分則是同業之間的轉讓!比A夏銀行總行資金部某位產品研發人員透露。而9月份以來,銀行火急火燎地忙于打包存量資產正是為了騰出已經剩余不多的貸款空間,提前回籠資金。
而從近期發行的信貸類產品期限來看,6個月以內的產品占到絕大多數,而15天、30天等超短期產品更是一大亮點。華夏銀行上述研發人員透露:“企業一般以流動資金形式申請貸款,而并不走項目貸款,一方面程序簡易,且期限較靈活,比較適合打包制成個人理財產品。”看來,理財市場的需求、企業仍然強大的資金需要和銀行內部信貸結構的調整正在完美地實現對接。
“雖然銀監會要求所有理財產品現在均需要通過總行報備,但某些股份制銀行的各地分行有主動發起信貸類產品的資格,為了給新的優質客戶騰出貸款空間,各分行對打包存量轉讓貸款都樂此不疲。”交行上述產品經理分析。當然,除了向個人發售理財產品外,銀行同業之間的信貸資產轉讓也是此次“乾坤大挪移”的一部分!斑@就好比零售和批發市場的區別,機構資金實力強的話議價能力就強一些,信貸資產的收益率就高一點,作為出讓方,我們銀行就相應多讓一部分利!比A夏銀行的這位研發人員解釋。
“常青樹”背后的隱憂
信貸類理財產品作為變相增加貸款額度和調整信貸結構的工具,在2007年和2008年時的發行量達到鼎盛,也因此成為銀行理財市場上的明星產品和“常青樹”。
“不管何時,信貸類產品的收益率一般都遠高于銀行定存利率,且期限較為靈活。”招行南京分行理財師胡燚表示。而也就正基于此,這類產品一直受到投資者的追捧,賣到斷貨、只賣給VIP客戶的事件屢見不鮮。
雖然收益率頗高,但銀行將打包資產轉讓后就實現了風險的轉移。早在銀監會新規之前,像國開行這樣的銀行或發行行本身可以為產品提供回購擔保,銀行信用的墊底給很多投資者吃了顆定心丸。為了監管風險,銀監會在發布《銀行與信托公司業務合作指引》之后,銀行對于信托貸款類產品不再被允許回購,即之前的銀行信用風險就轉變為了借款企業的信用風險。“這種由金融機構主體向信貸資產質量的轉變開始暴露信貸類產品風險的隱憂,至今這類產品都只能被標記為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苯恍猩鲜霎a品經理認為。
“從產品本身來說并不會出現大規模信用危機,因為打包資產一般為銀行評級最高的優質資產,如果優質資產出現問題則意味著企業還不清貸款,那就意味著在此之前銀行本身的壞賬就已經達到一個無法控制的地步,所以在國內即使某個產品出現信用風險,銀行也會努力兜著!苯恍猩虾7中挟a品經理許魏表示!傲硗,雖然這類產品受監管紅線和利率雙重制約會‘偶遇風寒’,而信貸資產是銀行的傳統強項,銀行出于資產負債經營的要求必然需要這種產品,所以它將是永續性的。如果監管制約,銀行或許很難通過市場規律自行調節資產負債率和資本充足率!倍趪,信貸類產品已經歷史悠久,而它也正是資產證券化發展的初級階段。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銀行和投資者可以從此高枕無憂。
如果說買斷式信貸資產轉移和票據轉貼現,是在銀行體系內的內部流轉,那么雙買斷式信貸資產轉移和信貸類理財產品發售則是藏匿信貸規模的黑洞。所有形式都在監管規則之內,又在監管意圖之外,多了一層“異化后”的功能。商業銀行不斷打著擦邊球,以此滿足定量的監管要求。而超出監管意圖的這部分異化后的功能,正是商業銀行長期風險的隱患所在。最終的落點,在于信貸過度投放后,風險或是被轉嫁給投資者,或是由商業銀行自己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