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人都知道理財的重要性,但是不少人并不能做好理財,原因何在?
文/本刊記者 王曉蘭
認真理財,本是為了生活變得更好。但是,有些人卻因此而心煩意亂,生活變得亂糟糟的。
如記者的一位朋友,曾在2007年下半年,禁不住周邊諸人“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分享中國的成長”的勸告,沖入股市,結果虧損大半,為此懊惱不已。今年年初股市反彈,他果斷加倉,終于賺回了本金。不過,他仍然很不滿:“本金回來了,房價卻又漲上去了,還是沒買到房子。2007年奧運村邊上100萬元的房子,現在變成了140萬!”因為租的房子太小,朋友臨產的老婆只好回湖南老家了。由此看來,理財中的困惑還是不小的。
對于理財,國家理財規劃師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劉彥斌有著很深的體會。一方面,因為他一手開創了中國“理財師”這個行業,分外了解理財行業的動向和大眾的理財行為,另一方面,他本人曾在2001年因投資股票而虧得身無分文,經歷過理財失敗的切膚之痛。
對于某些人理財中的焦躁心態,劉彥斌說:“不要指望靠理財來發財,增加財富的方法除了工作就是攢錢,只能用閑錢來投資。”他認為,現在仍處于理財的啟蒙階段,“有些人沒安排好自己的錢,用了不該用的錢去投資。有些人一知半解,自己家里所有的錢都拿去炒股,這需要正確的引導。”
記者在一個小范圍的調查中發現,不同年代的人,其理財風格大相徑庭。80后們,雖積蓄不多,但理財意識強,除了為“人生第一套房”奮斗外,還會在股市基金中搏擊一番;70后們,小有積蓄,敢于在股市中重倉搏擊,日益重視理財,育兒養老等問題都提上了日程;60后們,經歷過各種失敗與成功,心態更成熟,更喜歡穩健理財;而50后們,半生的人情練達,對于理財問題更是舉重若輕,輕松以對。
劉彥斌認為,之所以有人理財遇到麻煩,是因為沒有把合適的錢放在合適的地方。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人們理財亦是不同的。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劉彥斌認為:“中年人投資要激進一些,年輕人和老年人要保守一些。”在劉彥斌看來,中年人因有積蓄和收入支撐,可以適當加大對股市的投入,博取高收益。而30歲之前的人,理財的唯一方式就是攢錢,不贊成年輕人負債消費。老年人自不必說,守住財產才能安度晚年。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中年人劉彥斌卻是個極為保守的投資者,他的錢“60%以上放入銀行,其余買入債券基金等,這樣安全”。因為劉彥斌認為,從長期看,股市是一個多數人賠錢的地方,而當下的股市,“已經有泡沫了”。至于期貨,他認為那根本不是理財,而類似于賭博。現在的劉彥斌,正在做他擅長的事情,寫書即是其中之一。
今年國慶期間,他的新書《理財工具箱》即將面市。2007年他寫過《理財有道》,講理財“觀念”,如今新書則是注重“實用”, 希望把高深的理財知識變得簡單易懂。告訴讀者應該怎么分配自己的錢,如何組合使用投資工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