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正確的理財方法是確保家庭生活長期穩定的重要途徑,也是讓家庭有限資金保值或增值的必要手段。
文/溫薔
我們身邊許多人卻不會讓錢生錢,總是讓它“爛”在工資卡里。問其原因,答曰:“理財那么麻煩,我才懶得理也弄不懂”。其實,只要利用簡單的加減乘除,便可以打理自己的財富,讓你過得更幸福。
支出=收入–儲蓄
公式解讀:先省錢再消費。
黃騫大學畢業后,就職于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一直頗有理財意識的她,從第一份薪水開始,就為自己訂下了每月儲蓄的目標:月初領取薪水,待日常消費支出后,月末將剩余的錢存入銀行。
然而,黃騫很快就發現,無計劃地花費,令她每月所剩的積蓄少得可憐。于是,她果斷地將“儲蓄=收入–支出”的理財方式轉變為“支出=收入–儲蓄”,在每月初將收入的30%作為強制性儲蓄,剩下的錢作為當月可動用的全部資金。如今,她的“小金庫”正逐漸龐大。
懶人理財=50%穩守+25%穩攻+25%強攻
公式解讀:一半資金購買低風險理財產品用來保本,一半資金投資股票及基金獲取風險收益。
王嬪在外企工作1年多,有一些積蓄。她把一半資金放在人民幣理財產品和貨幣市場基金等低風險理財產品上。剩下的一半資金,將其分作“穩攻”和“強攻”兩部分:對于前者,王嬪選了一些波動幅度較小、收益較穩健的理財產品,如混合型基金、大盤藍籌股等,追求的年收益率在5%-10%不等。另外的25%,則是投資理財中最刺激的部分了,她將這部分資金投入成長型股票和股票型基金中,在承擔大風險的同時,以期獲取更高的收益率。
可承擔風險比重=100–目前年齡
公式解讀:進行積極性投資時,以可承擔風險比重作為資金分配參照。
在某銀行工作近4年的李彭對理財頗有研究。她在理財上屬于激進型,但對風險的把握又恰到好處。“可承擔風險比重=100-目前年齡”是她遵循的首要原則。
李彭今年26歲,依公式計算,她可承擔的風險比重是74,她就將閑置資產中74%的資金,投入風險較高的積極性投資,主要是股票;剩余的26%作為保守性的投資操作,以定存和債券為主。通過這種投資資產比例的配置,理財組合比較多樣化,近兩年來收益率一直維持在15%以上。
基金投資足球隊陣型,4–3–2–1
公式解讀:借鑒足球陣型,對基金投資份額進行分配,起到分散風臉的效果。
與上述三人不同,魏彥的理財方式較為單一,只有基金投資一項。在她看來,基金投資省心省力,將財產交給基金經理打理,平日里不用時常關注,每年坐享分紅即可。
早在大學時期,主修金融專業的魏彥就對基金投資做過深入的了解,如今工作5年多,她更是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套基金投資方案。為了分散風險,她將自己的基金投資轉變為“4–3–2–1”的足球隊陣型,即40%的資金購買股票型基金,30%的資金購買混合型基金,20%的資金購買貨幣市場基金,10%的資金購買債券型基金。
在業內專家看來,四種類型的基金風險遞減,資金投入也隨之遞減,可見該方案屬于激進型投資,對年紀較輕、月收入穩定者比較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