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先生今年56歲,是某大型企業基層管理者,月收入9000元;馬太太今年54歲,是一名初中教師,月收入5000元。夫妻二人均有社保和退休金,無其他商業保險。馬先生的女兒27歲,已經出嫁,不需要父母補貼,但是每月也沒有給父母贍養費。
馬先生現有一套無按揭自置住房,價值85萬,定期存款20萬,活期存款5萬,股票市值5萬。馬先生希望退休后能維持現有生活水平,并且能出國旅游一次,同時也希望退休時能擁有50萬元現金資產。請問該如何理財?
方案一:
借鑒“110”規劃
渤海銀行理財師 姜龍君
【財務分析】
馬先生夫婦已近退休年齡,家庭月收入14000元,扣除生活開銷,月節余不少于1萬元。以馬先生60歲時夫妻雙方同時退休推算,還可積累48萬元,加上已有的30萬現金資產,可輕松實現退休時擁有50萬現金資產和出國旅游的目標。
馬先生夫婦退休后,即便按現有收入4折計算,每月也有5600元,維持現有生活水平不成問題。每年的退休金節余可用于旅游。隨著馬先生夫婦的年齡增長,還可增加雇用小時工乃至住家保姆的費用。馬先生夫婦均有社保和退休金,以現在的年齡再去投保健康、大病等商業保險已無實際意義,適當配置一些低保費高保額的意外傷害保險即可。
【理財建議】
理財篇 退休老人面對的最大問題是收入和健康。財務上的最大威脅來自通貨膨脹,必須提早打算。在這一點上,馬先生已有所考慮;其次是健康問題,必須保有充足的備用金以應對突發的醫療事件,因此退休老人的財富結構既要考慮收益性,又要保持足夠的流動性。
美國最近有一項被稱為“110”的理財規劃,即用110減去現有的年齡,就是應該持有的投資性資產比例。以馬先生為例,可以將54%的現金資產投資于股票和基金,同時隨著年齡增長,財富結構逐漸歸于保守,直至全部轉為銀行存款。
馬先生目前的投資性資產尚不足現金資產的17%,組合收益率有待提升。
從中短期來看,馬先生夫婦的收益性需求高于流動性需求,應降低儲蓄數額,將其轉為股票或基金等風險投資,可考慮“三三配置”,即:10萬元安全資產,用于購買國債或保本型理財產品;10萬元穩健資產,3萬元定期儲蓄作為應急備付金,7萬元購買折價率高的封閉型基金;10萬元風險資產,用于股票投資。每月節余的1萬元可用于定期儲蓄和ETF基金定投,比例為8:2,積累一段時間后,再按三三比例重新配置。
生活篇 空巢家庭的養老最終要依靠社會養老來解決。馬先生可以物色設在風景區、條件良好的社會養老機構作為養老處所。此外,對于房屋和身后事的處置,也要準備兩個以上的方案,并提前征求女兒意見。
方案二:
立刻投保重大疾病終身保險
中國銀行理財師 范一民
【財務分析】
即將步入退休年齡的馬先生夫婦收入雖不高,但生活壓力也不大。所以,財富的保值與增值是馬先生理財的主要目標。從家庭資產情況來看,經濟狀況較為健康,但過于保守,需要通過合理配置資產來抵御通貨膨脹對養老金的侵蝕。
【理財建議】
儲蓄篇 馬先生希望退休后能出國旅游,同時希望能擁有50萬元現金資產。為此,筆者建議,馬先生應開拓積極有效的投資渠道。
按馬先生夫婦現在每月收入1.4萬元、每月支出4000元計算,夫婦兩人一年至少能儲蓄12萬元;但是考慮到作為教師的馬太太1年后即將退休,依據事業單位退休工資按8折來計算,基本上每年家庭凈收入也能保證在10萬元左右。這也就意味著,只要家庭中沒有重大支出,馬先生4年后退休時可以累積的資金一定可以超過50萬元,完全可以滿足馬先生夫婦的旅游和退休養老金計劃。
投資篇 由于馬先生夫婦都快到退休年齡,留有的備用金不僅要考慮日常生活需要,還要考慮突發的健康保健需要。根據目前馬先生現有的30萬元的金融資產構成來看,雖然安全性較高,但收益也較少,因此建議馬先生采用穩健的理財產品投資組合,為養老做好儲備。
20萬元定期存款可以調整為15萬元,其中5萬元做一年期定期存款、10萬元分2筆做3年期和5年期國債,提前鎖定收益。原定期存款中剩余的5萬元可以購買債券型基金,建議選擇無申購費用的品種。雖然今年債券預期收益并不高,但其收益基本能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收益,并且可以隨時按需贖回,流動性優勢明顯。
至于5萬元的股票,如果馬先生夫婦不打算繼續炒股,可將其轉換為混合型基金,更為省心省力。而5萬元活期存款可維持不變或轉為7天通知存款,作為家庭的應急準備金。
保險篇 雖然馬先生夫妻倆都有社會醫療保險,但是依然要警惕這個年齡段的重大疾病支出。
一般重大疾病保險的被保險人年齡要求在60周歲以內,且保費隨年齡增長逐年遞增。因此建議二人立刻投保帶有重大疾病、殘疾和身故保障的終身保險,同時附帶住院醫療保障和豁免保費功能,期限建議選擇10年。這樣可以在受到保險條款的制約前享受到自己應得的權利,減少發生重大疾病等情況時的經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