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劉志飛
一段時間以來,不少老年讀者來信反映,購買理財產品屢屢“吃虧”。晨報昨天專題策劃做了“老人不理財”,提醒缺乏金融知識的老人遠離風險較高的產品。
其實,老年人也不是絕對不能參與金融市場,只是必須懂得如何規避風險。特別是當資本市場大幅波動、穩定收益理財產品收益偏低的背景下,老人理財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態,做好產品配置,在確保不影響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適當配置一些穩健型的但收益高于銀行存款的理財產品,以期獲得安全又稍高的投資收益。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種類繁多,老人該如何選擇呢?
“養命錢”收益力爭戰勝CPI
理財專家表示,老人的積蓄往往是“養命錢”,理財首要的是要求有穩定收益。只要能夠跑贏CPI(居民消費價格),就是老人理財的成功。參考CPI要有動態眼光。根據2008、2009年一季度CPI數據的變化,就目前來看,兩年理財收益平均超過3.5%,就基本算是不虧了。
當前年收益率超過3.5%的穩定收益類產品,還是可以選一些的。目前1年期信貸類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達3.5%左右,這也是當前普遍受歡迎的理財產品。如浦發銀行1年期信貸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3.4%,北京銀行近日推出的343天信貸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3.3%。另外建行、招行等在其他城市推出的1年期左右的信貸類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高達3.7%—3.8%。
流動性與安全性同等重要
盡管信貸類理財產品相對比較穩定,但不能保證收益甚至本金的絕對安全,前些年曾出現過信托公司委托銀行發行的產品無法收回本金的事。因此,有些謹慎的老人連信托產品也不相信,只相信國債。盡管國債利率較低(相比信托產品),但它兼顧了安全性和流動性。如果一筆錢不知什么時候會用,信托理財產品就不太適合,因為信托產品一般不能提前贖回,而國債既可質押貸款,又可提前變現(損失一點利息),自然成為老年投資者的最愛。從前期發行的2009年第一期憑證式國債熱銷,就可看出,國債還是很受追捧的。
不過單買國債還是略顯不靈活,畢竟提前贖回要損失一部分利息。其實現在銀行的票據、債券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與國債媲美,靈活性遠高于國債。如上海銀行近日發售的人民幣理財產品,6個月產品年收益率2.01%。安全性雖比不上國債,但一般銀行給出的都是固定收益率,因此,收益穩定性還是高于信貸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