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而言,“三金”之中購房金可調整的空間最大,如果因遭遇金融風暴導致財務狀況捉襟見肘的話,可以通過降低購房總價、延遲買房、變買為租等方式來作出調整,畢竟在經濟不景氣的市道中,保持一定量的現金資產是非常重要的,買房將來還有的是機會。
文 本刊記者/ 邢力
三年前大學畢業的嚴沛然今年26歲,在上海的一家私營軟件公司工作,由于學習能力較強,工作能力出眾,經過兩次加薪,現在每月收入已經達到了5000元。在許多大學生畢業后還在為找工作發愁的大環境下,這樣的收入在同齡人中雖不算特別突出,但也能讓許多人羨慕不已。然而天有不測風云,金融危機來襲后,公司經營業績直線下滑,今年過年前公司已經進行了第一批裁員,眼下嚴沛然作為公司骨干,雖無裁員之憂,但減薪卻無法避免,3月份的到手收入只有4000元出頭。這讓嚴沛然煩惱不已:“眼看著自己就奔三的人了,這樣下去什么時候才能買房結婚呢”?
嚴沛然的問題也是困擾著許多80后年輕人的問題,讓我們來分三步走,逐步理清思路,實現購房美夢。
第一步:積累資金 持之以恒
《荀子·勸學篇》有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句話不但放在學習上適用,放在資金的積累上也同樣適用。許多人看著居高不下的房價,再回頭看看自己手上微薄的薪水,發出了買房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哀嘆。其實他們只要通過適當理財,完全可以在30歲前或者在結婚前,積累下一筆可觀的資金。但前提是,必須要進行強制儲蓄。
強制儲蓄又可以分為兩步走,第一步就是每月記賬。有許多年輕人常會抱怨,自己每月拿到手的工資不知不覺就花完了,有時候還欠了一屁股信用卡債務,要等到下個月發工資才能還,強制儲蓄又從何談起呢?但只要他們能夠堅持記賬的好習慣,就能夠知道自己每月的收入都花到哪里去了。
人的支出分兩類,一類是剛性支出,如日常的柴米油鹽,水電煤和交通費等,這些很難節省,否則會嚴重影響到我們正常的生活;還有一類是彈性支出,如打的、K歌、旅游、上館子吃飯、買名貴衣服等等,這些支出能給人帶來更多享受,但就算省下來,也不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多大負面影響。只要我們為了完成買房大業,適當減少享受性消費,砍掉一部分彈性支出(30%-80%),就完全可以讓自己從“月光族”變成“月盈族”了。
第二步就是把這部分省下來的錢用作投資。經常有人抱怨說,自己往往儲蓄了幾個月就沒有毅力再堅持了。因為那些錢“躺”在自己的工資卡上,每次在ATM機上看到那不斷變大的數字就有一種抑制不住的消費沖動。對此,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可以解決,那就是基金定投。
盡管基金定投是理財中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卻是最實際也最有效的辦法。根據自己記賬的結果,留出全部剛性消費的資金,以及一部分彈性消費的資金,然后把剩下的錢全部由銀行自動購買基金就可以了。比如嚴沛然每月的剛性支出只有800元,但是他好交際、愛旅游,所以原來每月彈性支出高達2000~3000元,基本成了月光族,但只要適當減少交際次數,砍掉一半的彈性支出,每月很容易省下1500元,這筆錢就可以用于基金定投了。正所謂眼不見為凈,工資卡上沒有那一串誘人的“數字”了,消費欲望自然無從激起了。
盡管每個人的收入不同,剛性支出也不同,每個人每月能夠進行強制儲蓄的資金量也肯定有所不同,但只要持之以恒,堅持投資,通過資本市場的復利增值效果,一定能夠積累起一筆可觀的購房資金。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如今年輕人從走出學校到成家立業一般只有不到10年的時間,因此購房金的積累無法像養老金及教育金那樣長期持有,讓復利漸漸發揮效用。然而證券市場的一輪牛熊周期往往就有3-6年,因此在積累第一筆購房金的道路上一般只可能經歷1-2輪牛市,這就要求通過定投積累購房金時要有更強的風險意識,比如未來一年內有明顯的購房意愿而此刻股市又處于大牛市的時候就應該及時止盈,兌現收益,以防到手的投資成果再次消失。
第二步:合理規劃 確定目標
除了要積累資金,我們還要制定一份合乎自己實際條件的購房計劃。
一是先確認買房大體的時間距離現在還有多久,比如嚴沛然現在已經有女朋友,因此他決定在自己30歲的時候必須要買房結婚,那么,他的購房金積累時間就是5年。
二是計算出自己現有的資金量以及自己每月強制儲蓄的資金量(初值),經過了若干年的積累和投資后,到買房時能滾出多少資金(終值)。一般來說,年投資收益增長以10%來計算較為合理,如果投資能力較強,投資風格較激進的話,也可以15%計算。
三是根據自己所估算的資金終值,來計算自己能承擔總價多高的房產。這里要先留出一部分的資金繼續做金融投資,而不應把所有的資金都用作購房首付。主要是為了滿足流動性需求,防止家庭因現金流枯竭而產生危機。剩下的錢就是可以拿去做首付的購房金了。現在銀行對普通住宅可允許兩成首付,貸款利率打7折,因此自有資金量較大、投資能力較強的購房者也可充分利用好這個政策,適當放大資金杠桿,充分利用銀行的低息貸款,實現自己的住房夢。
當然,在確定貸款總額的時候,還應該估算一下,貸款之后每月的還款額不要超過月收入的30%為宜,如果月收入較高(比如月收入超過2萬元),這個比例可以適當上調,但最好不要超過50%。
四是根據自己所能承擔的房屋總價來挑選自己心儀的房產。這里就要充分考慮到面積、區位這些客觀因素,也要根據自己的主觀需求,如對生活環境的要求、對房屋與工作地點距離的要求等再最后確定。
第三步:減少支出 調整目標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計劃沒有變化快。我們很多看似完美的計劃往往會因為環境的快速變化而變得失去了可操作性。且不說未來房價走勢充滿了不確定性,眼下金融危機導致的收入減少已經會對近期有買房計劃的人造成了沖擊,收入的減少會導致購房金的縮水。
如何才能應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新局面呢?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減少不必要的支出,但如果支出已經減少到不能在減的地步后,購房金還是要縮水怎么辦呢?這里還有幾個解決辦法。
一是降低買房標準,不要求一步到位,而采用多次購房逐步改善居住條件。比如通過減少購房面積或降低住房區位要求來降低購房總價,一樣可以實現自己的買房夢。
二是延遲買房。即不降低買房標準,而通過更長時間的積累來實現自己原先的計劃。但這也要因人而異,對于年近三十買房結婚迫在眉睫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辦法并不可取,可能反而會因小失大,最后“賠了夫人又折兵”。但對于眼下并沒有購買婚房壓力的人來說,則可以繼續租房或者與父母合住。
三是通過更激進的投資加速實現資本增值。然而投資市場,收益越大,風險也越大,而購房金既缺乏彈性,積累時間又很有限,加上眼下正處于金融危機時期,投資市場萎靡不振,此時采用激進的投資策略恐怕并非明智之舉。不到萬不得已,盡量不要采用這種方法。
當然,還有最后一個辦法就是向雙方(單方)父母求援。盡管我們主張年輕人通過自己的奮斗實現買房夢想,但無奈房價過高,現實中依然有許多年輕人已經努力工作,加緊理財,然而到了適婚年齡依然無法完成購房金的原始積累,那就只有尋求父母的幫助。
但這里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子女的購房金在與父母的養老金發生沖突的時候,應該優先考慮父母的養老金,因為父母年紀大了,抵御風險的能力遠不如年輕人,父母的養老金比子女的購房金更加重要。如果父母把自己的養老金傾囊而出給子女拿去買房,將很有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退休生活,因此子女千萬不要和父母“搶錢”。但如果父母的資金尚有不少余力,或已積累了一筆給子女的婚嫁金,那父母贊助一下子女,幫助其完成購房金的積累也是兩全其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