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 sandy sung
如果您在進行投資時只關注某個單一市場,那么2009年不妨把視角轉向商品市場,購入“硬”資產—這是被一眾財經媒體稱為“末日博士”的Marc Faber的最新投資思路。定居泰國清邁之前,Marc在香港住了35年,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投資公司也開在香港,因此他更習慣被中文媒體稱做麥嘉華。
這個出生在蘇黎世的老頭兒性格開朗、風趣健談,樂于與媒體打交道,除了他自己定期出版的每月市場報告及期刊《股市榮枯及厄運報告》(Gloom, Boom & Doom Report)外,他還常常在CNBC的“Asia Squawk Box”中點評亞洲股市。他的經濟評論鋒芒畢露,絲毫不損他“末日博士”的盛名,盡管已經73歲,但歷數亞洲投資界中的“異端分子”,他總是排在首位。他一貫是反對派、“唱唱反調”的代言人,市場分析師一片看多的時候,他總是潑冷水的那個。
“恐慌性殺盤時應該買進,一片買進熱潮中,最明智之舉就是出清”,這是麥嘉華最常掛在嘴邊的名言之一。他本人正是靠著這種與市場反向的操作取得巨大成功。
與美國相比,亞洲市場機會更多
麥嘉華曾把終日埋首于股市買賣的投資人形容做“感覺遲鈍的超級樂觀分子”,因為無論經濟、政治情勢如何變化,投資人總會傾向用正面的說法加以解讀。在他眼中,投資應該是不帶偏差、合理地觀察真實世界。
比如,他2001年時看好黃金市場。“80年代,黃金價格約每盎司八百美元,當時的道瓊斯指數差不多也在八百點,到2001年金價跌到每盎斯260美元,道瓊指數卻爬到了一萬點” 。如果將兩張走勢圖疊加,起點一樣后續發展卻大不同,這引起了麥嘉華的關注。當時,Amazon的市值是350萬美元,按照那時的金價,三百萬美元就能買下全世界的黃金礦脈公司—這種簡單的價值分析讓麥嘉華看到了互聯網的泡沫和黃金的投資價值。在他的投資生涯中,還有無數這樣的案例,也許這次就是又一個。
不久前, Fortune雜志引用巴菲特的投資準則指出,目前美股市值占GNP(國民生產毛值)75%,顯示美股買進時刻已到,但麥嘉華卻在電視上公開“叫板”,他說計入通脹之后的美國GNP仍接近100%,美股投資時刻仍未到來。
與大多數分析師不同,麥嘉華認為亞洲的情況要更好一點,但中國經濟情況要更仔細地評估。如果說美國的問題是信用泡沫,中國則是投資泡沫,因此投資者應該更謹慎。整體來看,亞洲股市比美股更具價值,不但沒有大幅走跌的風險,還頗有走強潛能。他甚至認為港股在短時期內有機會反彈3成,目前值得進場靜待反彈。
“目前亞洲股利收益率已高出債券收益3倍,雖然說股利勢必減少,但我認為投資者已經可以開始靜待收成。” 麥嘉華指出,日本和韓國股市已分別回到1981年與1988年的水平,是近30年新低,與亞洲股市相比,美股并不算便宜,也不像Fortune說的那樣“已到買進時機”。
“在計入通脹情況下,道瓊斯工業指數或S&P 500指數等美股市值占GNP的比率實際上仍逼近100%,回顧歷史,美國股市的價格還是太高。” 麥嘉華同時直言,“由于政府的干預,全球經濟缺乏動能催化,目前衰弱的局面可能會持續10年之久。”他認為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每當政府現身干預,私人企業只得讓步,經濟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在CNBC的節目中,麥嘉華也延續了一貫看衰美國經濟的論調,他甚至嚴厲地稱美國目前的經濟模式在抄襲津巴布韋—政府為了避免發行的國債出現違約,只得狂印鈔票因應,最終將導致嚴重通貨膨脹。“在美國,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學校,叫做津巴布韋學校。”他打趣道。盡管目前美國尚未出現嚴重的通脹,而且多項經濟刺激措施還帶動股價短期上漲,但麥嘉華認為政府強勢干預經濟、財富過度集中等情況會一一浮現,嚴重通貨膨脹的那一天“總會到來”。
即使是熊市,也總有反彈時。麥嘉華認為,參考200天移動平均線,年初美國股市明顯出現超賣,加之大部分可預期的壞消息亦已出現,而聯儲局的寬松貨幣政策及奧巴馬政府的救市政策短期會給市場一定支持。但他強調,經濟將持續轉壞,未來12個月企業的盈利前景頗令人憂慮,股份的估值亦會因而大打折扣。縱然大市的調整幅度很大,并不代表所有股票的估值很便宜。2009年仍將是全球經濟的災難年。
大的機會往往由細節處發現
據說,麥嘉華極其擅長在生活中總結點點滴滴的變化,他的很多投資決定甚至來源于生活中的靈感。比如令他繼續看空美國股市的原因,不是貝爾斯登破產或是通用汽車虧損,而是他看到的一條小消息:2000多萬美國人不得不使用信用卡繳付取暖費用。這樣的消息讓他對“美國股市回暖”充滿了質疑。
那么,麥嘉華是否在生活中找到了有關2009年的全球投資市場機會的信息?
這位一貫風趣的大師對此的回答卻極嚴肅。他說:全球資產市場從美元、股票到債券可說是環環相扣,彼此交互影響,隨著全球經濟情勢惡化,私募市場大幅減少融資杠桿,各國政府相繼對金融業紓困,造成市場激烈震蕩。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無法預測未來,將資金分散到不同的資產中才是明智的舉措。擅長預言市場與反向操作的博士對2009的投資似乎以保守為主。他在多個場合聲明自己的觀點:也許全球股市可能有10%~15%的反彈,新興市場會達到20%、香港甚至有30%的反彈,但是整體經濟走弱使得金融市場拉抬力道難以持久,下半年股價將會再度下滑,相比之下,從商品市場獲得30%的收益更容易。
“硬資產”,尤其是貴重金屬、原油被列入麥氏2009年買入名單的榜首。他本年度的投資組合還包括賣空美國國債、改持優質的企業債;思科(Cisco)、甲骨文(Oracle)和微軟(Microsoft)等科技類股,斷言獲利必將超越美國國債;至于亞洲股票,他看好能源類企業的股票,比如Freeport、McMoran銅金公司、BHP必和必拓等。
麥嘉華認為,在經歷20年的熊市之后,商品價格從1999年和2001年的大低谷僅僅反彈了20%,在這種情況下,價格慘跌的商品“深具反彈潛力”。黃金在未來5~10年的表現將超越美股。他的依據是,雖然三年之內出現大幅通脹的可能性不高,但是美國聯儲“勤勞的印鈔機”將導致美元走弱和物價攀升,從而使得貴重金屬價格飛揚,因此增持白銀、白金和黃金是明智的選擇。
“如果你們相信,隨著鈔票大量不斷的印刷,會導致資產價格的反彈,那么就應該買入硬資產,尤其是貴金屬”,他還點出人們普遍忽略的一點,“如果美國股市持續上揚,黃金將出現逆轉,為投資者進入黃金市場提供新的吃進機會。”
除此之外,他還對美國國債作出分析,2008年因為經濟衰退導致市場對風險較低的國債的購買興趣增加,但是“被套在美國債券市場的資金將在今年爭相撤離”。他甚至把美國國債形容成“下一個麥道夫”,稱其泡沫破滅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目前跌落的將會回升,而目前風光無限的將會跌落。”這是麥嘉華的《股市枯榮及厄運報道》所奉行的羅馬詩人賀瑞斯的名言,他和他的刊物也一直堅持這樣的原則,與市場保持距離。同樣的投資原則也應用在了目前的全球投資迷局之上,他說,市場巨幅跌落并不意味著它不會進一步下跌,而機會正來源于此。
"末日博士"麥嘉華
Dr. Doom Marc Faber
1936年生于瑞士蘇黎世,24歲就成為經濟學博士。1973年,他在香港開始自己的東方之旅,1978-1990年期間,出任Drexel Burnham Lambert (HK)Ltd。的董事總經理,1990年在港自創Marc Faber Ltd。資產管理公司并發行投資信息刊物“Gloom, Boom & Doom Report”,并以發布“反向市場”意見聞名。
他在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的前一周向客戶建議從股市抽身,由此得到“末日博士”之稱,1989年因重倉日經指數賣空期權獲利20倍而名聲大振。麥嘉華形象地把投資經驗比作是一場艷遇—即便經過周密的計劃也往往會事與愿違,不知哪兒就出了岔子。這個世界里,從來就沒有什么所謂的確定性。
麥嘉華熱愛東方文化,有大量以“毛主席”為主題的收藏品,喜歡滑水、BMW重型機車,他精通金融市場,更在多國擁有不動產投資。
TIPS
被麥嘉華預言中的“末日危機”
1970年
日本將帶動亞洲崛起,買進日本和臺灣股票。
1987年10月
建議投資者拋售美股,成功躲過“黑色星期一”。
1989~1990年
看淡日經指數,
買入看空期權。
1994年12月
避開墨西哥金融市場。
1997年
避開印尼、泰國等新興市場。
2000年10月
納斯達克指數將跌到1500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