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海蘭
采訪某外企職員蘇笛時,面對記者的提問“你認為自己屬于有錢人嗎?”蘇笛停頓片刻,仔細想了想后說:“我還沒那么多錢。算是個中產階層吧。”她說,有兩個朋友,家里有兩三輛高檔車,“他們的資產起碼在千萬以上,開工廠或者有自己的煤礦,這才是真正的有錢人吧。”
談到金融危機對自身的影響,蘇笛說了一個詞“脆弱”。蘇笛沒想到,危機一來,收入不穩,原本富裕的日子像個捧在手心的漂亮玻璃瓶,隨時可能掉到地上。
有觀點認為,“本次金融危機以及隨后可能引發的經濟危機,將深刻地改變中國的社會結構。中國近年出現的中產階級家庭,將在這一輪危機中遭受重創。”
畢竟先例可循。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后,進入了漫長的經濟調整期。日本學者大前研一觀察到,在這個過程中,日本進入了M型社會,中產階級變窮變少了。
大前研一所謂的 M型社會,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富者在數字世界中,大賺全世界的錢,財富快速攀升;另一方面,隨著資源重新分配,中產階級因失去競爭力,而淪落到中下階層,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在中間這塊,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 M”的字型一樣,整個世界分成了三塊,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這塊,就忽然陷下去,然后不見了。
日本的中產階級,在經濟最高峰1980——1990年代,曾占全部人口的八成。但是泡沫經濟破滅后,不斷增長的社會失業率和低迷的GDP增速之下,中產階級收入不見增長,年年上揚的物價進一步蠶食了其真實收入。中產階級就這樣慢慢地分化了,個別人升入上層,大多數人淪入下層。
而這輪金融危機已經讓中國的中產者感受到威脅,裁員、股票市場和樓市的波動,把他們嚇出一身冷汗。危機爆發之后,某媒體曾發出倡議:愛國,就要消費。中產階層,無疑是潛在“愛國者”中具有購買力的階層。但是,中產階級會打開錢包消費嗎?蘇笛說:“我做不到。現在大手大腳花錢,積蓄花光后,萬一失業怎么辦?”
蘇笛的感受在中國中產階級中有多大代表性呢?
30歲的中科院工程師嚴亮,反問記者:“什么是中產階級?”在他看來,“家庭收入6萬——50萬元屬于中產階級”純屬無稽之談。嚴亮的妻子在一家大型資產管理公司任職,兩人的年收入加起來近30萬,但是嚴亮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如“中產階級”這個詞聽上去那么美妙。“有很多地方要花錢,錢總是不夠用。”去年,嚴亮的妹妹考上大學,每年近2萬的費用都是由他承擔。今年,他們想要個孩子,但是住房太小,妻子又不愿在郊區買房。“不要說金融危機來了,就是沒來的時候,我去超市買東西都要仔細比較性價比,節約開支。”當然,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是很明顯的。資本市場不好,妻子的獎金大縮水,兩人計劃中的拉斯維加斯蜜月行泡湯了。
對于中國中產階層的心理感受,有媒體總結為:“就這感覺而言,美國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屬于中產階級,而中國大多數人都不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也許正是“非中產階級”的感覺,導致他們在意識到危機后,開始回歸謹慎保守的消費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