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基金系、銀行系、券商系,幾乎所有投資海外的QDII產品都損失慘重。此前,某商業(yè)銀行非凡理財“港基直通車”虧損幅度高達50%,觸發(fā)清盤條款而被迫清盤,成為2006年7月首款QDII理財產品問世以來清盤的首例。基金系QDII同樣讓投資者損失慘重,上投亞太優(yōu)勢的基金凈值一度跌破4毛。
點評:全球性質的金融海嘯讓這些“出海”的產品損失慘重,除了股票市場劇烈動蕩這一“黑天鵝”事件外,國內機構自身的海外投資經驗和境外理財能力相對不足也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澳元的華麗冒險
幾個月前,澳元理財產品保本收益率高達8%至10%,收益率是同類型的美元或者港元產品的2倍,在理財市場上“風靡一時”。然而,澳洲央行1個月內連續(xù)2次降息后,澳元8年來首度疲軟,大批投資者被套,苦不堪言。一位投資者用15萬元購買了某銀行的澳元保本類產品,在3個月內投資的15萬僅余下10萬多。
2008年理財市場掀起澳元熱,截至2008年7月,一共發(fā)行了14款該類產品。值得關注的是,結構性產品固定+衍生成為澳元產品的主要設計模式。雖然,前期的投資者已出現虧損,現在發(fā)行的澳元理財產品仍保持高息,部分銀行推出的澳元產品仍保持著高達8%-9%的年化收益率。
點評:外幣產品的風險正在加劇。投資者應對外匯市場和匯率、利率等外匯指標有所了解,以及對國際經濟走勢有一定判斷。此外,要注意銀行產品書中關于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可能偏離的說明。(陳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