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擺脫生活中的羊群效應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9日 21:13 《理財周刊》
文前提要: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只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不經意地受到“羊群效應”的影響。 文/本刊記者 尹娟 經濟學里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只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或許很多人會對此嗤之以鼻,人類的智慧當然遠遠高于這些平常動物了。可事實是在日常生活中,“羊群效應”也很容易出現在我們自己身上。最常見的一個例子就是進行投資時,很多投資者就很難排除外界的干擾,往往人云亦云,別人投資什么,投資者就跟風而上;而在結伴消費時,同伴的消費行為也會對自己的消費產生心理和行為上的影響。 跟風買股票 【案例】“談股論金”無疑是現在最熱的話題。地鐵里、餐桌上、新朋老友的聚會上,少不了圍繞著股票、基金展開熱烈的討論,當然也有不少投資“成功人士”現身說法。 “每次遇到這樣的高手,我總是很郁悶。”這是小孟的體會,“我既羨慕他們,又覺得不解,為什么他們炒股就那么成功,賺錢總是比我快呢?” 在小孟看來,去年以來的股市投資雖然也幫自己帶來了可觀的財富增長,可是自己的操作并不成功。“比如我從去年開始購入的一只基金,凈值已經增長了2倍以上;而仔細算算股票賬戶里的資金,并沒有達到同比例的增長。與別人相比,自己的成績就更差了。”談到這個話題,小孟就覺得自己投資很失敗:“同事Ada上半年買的一只股票,20元建倉,現在據說已經漲到接近70元了;老同學李希上個月一只股票連續五天漲停,他全倉買的,沒有幾天賬戶就增加了十幾萬元的入賬……”可是,小孟自己精挑細選的幾只股票總是起起落落,不僅沒有帶來多大收益,還有一只被緊緊套牢。與周邊的“高手”相比,小孟委實郁悶。 漸漸地,小孟開始改變自己的投資方法。“以前,我比較相信自己的選股眼光,我一般挑選那種行業龍頭股票,覺得這樣的股票比較安全。可是穩歸穩,要想讓這樣的股票迅速拉升,并不那么容易。”看到別人購買的一些股票盈利迅速,小孟再也坐不住了。每次身邊的投資高手們提及到自己最近投資了哪些股票,小孟都會牢牢地記在心里,回到家就把這些股票加入到“自選股”里,第二天就會猛“殺”進場。小孟的原則是“寧可犯錯,也不能錯過”。不過,讓她不解的是,自己“犯錯”的機率總是大于“錯過”的機率。“明明是前幾天漲得不錯的股票,怎么我一買進就開始板塊輪動,下跌調整了呢?” 【點評】股市是“羊群效應”的多發地。股市的財富效應,讓許多人覺得遍地是黃金,關鍵就是你的眼光和信息準不準,于是“寧可犯錯,也不能錯過”成為了許多散戶共有的心理,他們一是追崇身邊的投資高手,二是盲目迷信各種來源的小道消息。 像小孟就屬于前者,在她看來身邊的“投資高手”已經為自己樹立了投資的示范作用。但事實上對于處在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劣勢的散戶來說,要想成功連續跑贏機構和大盤并不那么簡單。很多在公開場合經常吹噓自己的投資如何成功的人,往往挑選的是自己一部分成功投資的“亮點”在大家面前炫耀。比如小孟的同事和老同學,都有過一些成功投資的經歷,但是對于自己投資失敗或是不足的經歷,他們就很少向朋友和同事們透露。 因此如果當你遇到這樣的投資高手,切勿因為他們的只言片語就覺得別人總是賺錢比自己多,賺錢比自己快,影響了自己的正常心態。 而現在坊間流行的小道消息也同樣值得投資者戒備。隨著網絡的普及,“消息”正以我們不曾覺察的速度影響著我們的投資決策。由于去年以來入市的多是一些沒有實際操作經驗的新股民,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從各種網站的股票、基金論壇上捕風捉影,有的人甚至愿意花上不菲的價格購買“機密信息”。結果就是很多人陷入了炒股只炒“代碼和簡稱”的誤區,一不知道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二不了解公司的財務狀況,只是憑借一些似有似無的小道消息就敢撲下自己的數十萬資金,犯錯不怕,只擔心錯過,誤了賺錢的好時機。對于這種小道消息帶來的羊群效應,投資者還是遠而避之為好。 購物愛攀比 【案例】在日常的消費中,羊群效應也表現得尤為明顯。許多人,特別是女性喜歡與同性朋友一起結伴購物,因為同性朋友之間的眼光更接近,購物也更加有樂趣。不過,在選擇購物的伙伴時,最好挑一些與自己的消費能力同層次的朋友,反之,與消費能力高于自己或低于自己的伙伴一起購物,都會受到“羊群效應”的影響,情不自禁地做出不符合自己消費習慣的非理性行為。 一次出差,米莉與另外一個部門的同事沈瓊結伴而行。沈瓊是一位性格活潑開朗的女孩,結識沈瓊,也讓米莉覺得這次枯燥的出差有了新的樂趣。出差的間隙,米莉和沈瓊少不了安排在空閑的時間到當地的商場去“血拼”,沈瓊的出手大方也給了米莉不小的觸動。 “平時一般購物,我都喜歡挑選一些中等價位的產品,普通的衣服一般在幾百元,很少有四位數的;購買化妝品,也是挑一些自己可以承受的二線品牌,又實惠質量也不差。”可是與自己收入相當的沈瓊相比,米莉不由得自慚形穢起來,覺得自己簡直太“小兒科”了。“沈瓊出手很闊綽,七八百元的化妝品,上千元的襯衫,四五千元的皮包,她買起來似乎眼睛都不眨,還連呼當地的商場比上海便宜,動員我一起血拼。”可是在米莉看來,這些打折后的商品盡管比上海的便宜一些,也遠遠超過了自己的消費能力。 “可是畢竟是剛剛認識的新同事,而且我和沈瓊的收入差不多,我要是太寒酸不是被別人笑話?”出于愛面子的心理,米莉也放開膽子花掉自己近一個月的收入,購買了一只名牌皮包。 “從商場回來,我就后悔了。”和沈瓊快樂的單身生活不一樣,米莉去年新婚,每個月還要和丈夫一起償還一筆不小的按揭款,可是買一個手提包就花掉了自己一個月的薪水,想想下個月去償還信用卡的情景,米莉就開始有點擔憂。 其實偶爾購買了一件“奢侈品”也算不了什么大事,對米莉來說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消費心態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女性之間難免進行攀比,想想同事和自己的收入差不多,購物時那么爽快,我心里就開始有點不平衡,為什么我不能像沈瓊那樣把自己的消費水平提高一個層次呢?” 【點評】在消費的過程中,伙伴的示范作用也會對你的消費產生不小的刺激。米莉與沈瓊的收入雖然差不多,但是個人的實際情況并不相同,比如作為單身的沈瓊可以過上無憂消費的“月光族”生活,而已經建立家庭的米莉卻要應對房貸和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因此盡管名義收入相當,兩個人可以供支配的收入卻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決定了他們消費能力的不同。 對于普通人來說,愛攀比、好面子、趨同是社會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小毛小病”,從個人的心理層面出發也很難簡單地克服這樣的問題,因此要想避免非理性消費的產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與“羊群效應”絕緣,盡量選擇與自己的消費能力相當的伙伴和朋友共同購物,而避免與消費能力高于或是低于自己的人一起搭伴而行,以消除非理性購物對自己經濟帶來的影響。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