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設銀行上海分行推出個人遠期外匯買賣業務,招商銀行緊隨其后,推出24小時網上交易的個人期權產品。這兩種以小博大的高風險外匯產品引起了投資者的廣泛關注。
那么,個人遠期外匯買賣和外匯期權有什么差異,和目前尚未開閘的外匯保證金交易有什么區別呢?記者就此采訪了銀行界人士和相關專家。
外匯遠期:“以小博大”風險高
記者了解到,個人遠期外匯買賣是銀行與個人客戶之間按約定匯率,進行外匯與外匯的兌換;而個人外匯期權則是一種權利買賣,權利的買方有權在未來的一定時間內,按約定的匯率,向銀行買進或賣出約定數額的外幣。
從投資風險上來看,建設銀行的個人遠期外匯買賣業務的風險最高,但同時,潛在的收益也最大。建行提供10倍資金杠桿的外匯遠期保證金交易,即“以小博大”。
該業務的交易原理大致為:假設客戶以二萬美元作為本金,選擇美元/日元為交易貨幣,該客戶在進行外匯買賣過程中的名義本金可以最高達到20萬美元。如果客戶判斷正確,日元對美元上漲1%,客戶就可獲得20萬美元的1%(2000美元)的收益;而如果客戶判斷失誤,日元對美元下跌了1%,則客戶就會損失掉名義本金的1%,實際本金的10%(2000美元)。
正是由于個人遠期外匯買賣業務風險很大,在該產品試點期間,建行尤其注重風險揭示,提高準入門檻。據了解,企業客戶購買此產品的起點金額為二萬美元,與目前我國每年個人購匯的最高金額相等。而建行規定個人賬戶上也必須有二萬美元的保證金,限制客戶的盲目參與。
針對個人遠期外匯買賣手續費達10%的說法,建行上海分行有關人士表示并不確切。他介紹說,客戶的交易費用是通過點差方式實現的,目前點差為單邊10個基點,不到交易本金的0.1%。遠期價格包含升貼水價格,實際的點差不到10點,沒有其他費用,并按活期利率計息。
該人士還表示,待條件成熟后,交易門檻將會降低,如把最低交易擔保金降至5000美元。
理財專家表示,由于外匯遠期高風險和高收益的特點,這款產品更多的是為“成熟投資人”所準備。
外匯期權:避險功能加強
與個人遠期外匯買賣業務相比,招行的個人外匯期權產品的風險就要小得多。招行的個人外匯期權產品無需投資者提供合約所需的大額本金。投資者通過期權合約買賣業務,無論是漲還是跌,只要看準方向,都能獲利。
但招行有關負責人也強調,客戶在損失最大時,將虧掉因購買期權合約而支付的全部期權費,“所以在投資個人外匯期權時,也要充分考慮其損失可能和自己的承受能力。”由于該產品交易起點金額較低,單份合約的買入價可能低至不到一美元,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此業務比較適合個人投資者參與。
與外匯遠期相比,外匯期權的避險功能效果更加明顯。在個人外匯期權交易中,投資者在買賣外匯或者黃金等產品的同時,只需要購買一個反向期權,就能夠鎖定匯率風險。投資者即使在期權上看錯了方向,損失的也只是期權費;如果在外匯買賣方面看錯了方向之后,也可以通過外匯期權來彌補損失。
如果是采用個人遠期外匯買賣的話,則可以鎖定遠期匯率的工具,規避未來匯率波動可能產生的風險,如投資人預期美元/日元將貶值時,可以利用個人遠期外匯買賣業務,在目前的市場價格下鎖定未來美元兌換日元的匯率,避免未來美元價格下跌的潛在風險。
事實上,此前中行和建行都已經推出了外匯期權交易,但由于只能在柜臺交易,參與的人并不多。但招行此次推出24小時網上交易,為外匯投資者再添新的投資理財渠道。
外匯遠期:保證金交易開閘信號?
此次建行推出的個人外匯遠期交易則采用杠桿操作,具有保證金交易性質,這不僅意味著內地銀行首次在境內向個人外匯投資者提供了外匯遠期產品,更重要的是填補了內地企業和個人投資者無法通過市場對沖規避未來匯率風險的空白。
同時,這項交易在很多人看來是外匯保證金交易閘門將開的信號。此前,保證金交易一直被視為違法行為。從1994年開始,國家有關部門就明令禁止外匯期貨和外匯保證金交易。參與外匯保證金交易的投資者得不到我國法律的保護,一旦發生糾紛或出現損失,投資者只能吃啞巴虧。
對此建行強調,此交易已獲得相關部門批準,與境外金融公司在境內開展的非法地下炒匯活動有著本質區別,與現行國家關于禁止保證金交易的相關規定也并無沖突。
然而有業內人士表示,從個人遠期外匯買賣業務推出的時機來看,它可能成為由目前的外匯實盤買賣過渡到外匯保證金交易的一個橋梁,緩解國外外匯保證金業務對國內銀行外匯交易業務造成的影響。
該人士表示,在國家大力打擊非法的網絡炒匯的同時,國內銀行加緊開發和推出各種可以替代的相關產品,來滿足個人投資者炒匯的需求。雖然這和國外金融公司提供的外匯保證金業務相比,仍有很大的距離和限制,但是可以看出這只是作為一個試點和過渡的產品。
國內銀行在外匯買賣業務的創新突破、先行一步,是否暗示國內外匯買賣業務將有傾向性的開放?國內的外匯保證金業務何時可以開放,是否對國內諸如建行、招行、交行、工行這樣的銀行先行開放?這些問題都值得每一個踏入外匯市場的投資者關注。
同時,更加靈活的外匯買賣工具和業務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和資金參與到外匯買賣業務中來,有利于緩解近期銀行外匯交易量的萎縮。
本報記者:李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