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理財觀之老有所倚:養老靠自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6日 17:24 上海金融報 | |||||||||
王睿 根據聯合國制定的人口學標準,65歲以上人口占人口總數 7%以上,即為老齡社會。而早在1979年,上海65歲以上的老人已占到 7.2%,成為中國最早步入老齡社會的城市。據最新統計,到2050年,中國65歲老人的比例將高達28%以上。隨著老年人口的逐步增加,社會養老保險資金的壓力越來越大,甚至出現了“捉襟見肘”的局面。那么,老年人該如何規劃自 多渠道精心打理 人物:沈老先生 年齡:66歲 養老金:每月1500元 理財目標:安全增值 沈老先生6年前從某醫院退休下來,每月拿1500多元的養老金。老伴10年前就退休在家,也有近1000元的退休工資。老兩口住著兩室一廳近80平方米的私房。一個孫子已經上了小學,現住在老人家里,上學的費用他們全包。兒子、兒媳去年新買了房,盡管當初沈老先生給他們首付補貼了15萬元,但小倆口還有40萬元(20年期)貸款壓力,工作也很忙很辛苦,難得和老倆口聚聚。同時,由于生活習慣不一樣,老人也較少去兒子家。 照理說,這樣的經濟收入和家庭條件,沈老先生和老伴的晚年生活應該是無憂無慮了,但沈老先生還是有點擔心。作為一名老醫務工作者,沈老先生告訴記者,盡管他和老伴現在身體都很硬朗,但畢竟歲月不饒人,所以,得為自己制定一個理財規劃,“天有不測風云,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所以,自己必須得有個計劃。”沈老先生說。 目前,沈老先生夫婦每月的退休工資2500元左右,自住的房子價值約70萬元,給自己養老備有5萬元的定期存款,另外還有3萬元的國債。除去每月伙食與日常生活必需的水、電、煤氣等費用,一般每月還能節余700元,一年累積8000元左右。 沈老先生告訴記者,“在計劃經濟下生活了這么多年,習慣于將多余的錢存進銀行里。但現在生活成本比較高,如果再不規劃一下自己的資產,恐怕就會影響生活質量。另外,有個朋友告訴我,如果只把錢存入銀行,會有貶值的風險。”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沈老先生認為自己的理財目標首先是晚年生活無憂;其次是給孫子上學準備一筆教育費用,以減輕兒子、兒媳的負擔;最后是為了讓全家的生活質量更上一個檔次,要積攢一筆錢。所以,沈老先生希望能改變目前單一的理財方式,以期獲得更多投資收益。 到銀行咨詢專業理財師以后,沈老先生采用了一種“滾雪球”的存款方法,就是將每月余錢都存為一年定期存款,這樣一年下來,手中就會有12張存單。第二年的不管哪個月急用錢,都可取出當月到期的存款。如果不需要用錢,還可將到期的存款連同利息及手頭的余錢,接著轉存一年定期。沈老先生說,現在銀行都推出了自動轉存服務,在儲蓄時,只要與銀行約定,就可以進行自動轉存。 “理財專家告訴我,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存款到期后不及時轉存的情況出現;另一方面是存款到期后不久,如遇利率下調,未約定自動轉存的,再存時就要按下調后的利率計息。像我這樣的自動轉存,就能按下調前較高的利率計息。如到期后遇利率上調,也還可以取出后再存,這樣就能獲得更多利息。”說到這里,沈老先生不禁喜上眉梢。 同時,除了存款,沈老先生還購買了貨幣市場基金,“我聽理財師給我介紹,如果我突然要急用大筆錢,提前支取國債或者定期存款,都會讓自己的收益受損,貨幣市場基金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何況貨幣市場基金不收取贖回費用,管理費用也較低,轉換又靈活,本金的安全性也很高,還是免稅的。”沈老先生告訴記者,“下一步我準備去給老伴和自己買一些增強抵抗意外和重大疾病風險的保險。畢竟,我這個家庭已經步入養老期了,理財還是應以穩健為主。” 點評:養老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老年人,特別是那些有一定養老金可拿,或者還能有點其他收入的退休老人,都在精心打理自己手頭的資產,都希望盡可能多地讓自己現有的財富增值。這樣既能確保養老無憂,同時也能減輕子女的負擔。當然,他們理財的方式,關鍵就是一個詞:“安全”。 一切為了生活 人物:劉阿婆 年齡:60歲 養老金:每月不足1000元 理財目標:為了生活 劉阿婆和老伴住在普陀區大渡河路一個三十幾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劉阿婆有個兒子,結婚后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還有20年的貸款要還。最近兒子單位效益不好,一個月工資還不到2000元,兒媳已經下崗在家一年多。劉阿婆告訴記者,自己和老伴的退休工資加起來才1000元左右,根本沒辦法幫兒子分擔壓力,“儂看,這種情況下,我和老伴的養老問題,怎么可能指望兒子呢?” 不指望兒子,那指望什么呢?劉阿婆無奈地告訴記者,她和老伴的養老,除了微薄的養老金,就只能靠她們現在住的這套老房子了。這套老房子,按市價算,能值近30萬元。“當然不能把房子賣了,房子賣了我們住哪兒?住兒子家?不方便。總不能讓我們一把年紀了,還去外面租房子吧?”劉阿婆反問記者。 劉阿婆說:“以前家里條件一直都不太好,存的錢大部分都給兒子付首付了,現在也沒多少余錢了,所以只能靠這房子養老。今年‘兩會’期間,我看到有關‘倒按揭’的消息,覺得自己的晚年生活還是有保障的。” 據記者了解,所謂“倒按揭”,就是“住房反向抵押貸款”,與傳統的按揭貸款一次發放、分期償還正好相反,“倒按揭”是分期發放、一次償還,其實就是“以房養老”的雛形。在今年的“兩會”上,就有代表提出“倒按揭”的思路,目的是減輕我國養老保險資金的壓力。 當記者告訴劉阿婆,現在國內還沒有開展這個業務,同時這個“倒按揭”還存在很多技術上的難點時,劉阿婆卻告訴記者:“我覺得我和老伴的身體還不錯,至少最近兩、三年應該不會生什么大毛病。在這兩、三年里,‘倒按揭’應該可以實行了吧?我曾看到報紙刊登過,南京湯山‘溫泉留園’老年公寓在國內首個推出‘倒按揭’性質的‘以房換養’舉措,說是擁有南京市60平方米以上產權房、年屆六旬以上的孤殘老人,自愿將其房產抵押,經公證后入住老年公寓,終身免繳一切費用,而房屋產權將在老人逝世后歸老年公寓所有。儂看,這個應該算‘倒按揭’的試點吧。”隨即,劉阿婆給記者開始說起自己“倒按揭”后的計劃:“倒按揭”的錢加上自己的養老金,應該每個月會有2千元左右。這點錢,除去生活開銷,應該還有節余。有了節余就可以存銀行,萬一生病要花錢,就不用愁了。“權當是自己給自己保險吧。”劉阿婆笑著告訴記者。 其實,按東方人的生活習慣,由子女贍養老人的養老方式,更容易被老人和社會輿論認可。在得到子女贍養的同時,將自己的住房在百年之后留給后代,也被看作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要在中國開展“以房養老”,肯定還會有觀念上的障礙。當記者就此問劉阿婆時,劉阿婆無奈地說:“生活都成問題的時候,就不會去想觀念上的東西了。反正現在我兒子也有房子了,我也算松一口氣了。” 點評:有權威機構對上海412名家中有未成年孩子的父母進行的調查顯示,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和消費水平的提高,“養兒防老”難度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以房養老”的辦法,并占到此次調查受訪者人數的44%。可以說,“倒按揭”是養老的一種創新方式,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了進一步保證。 但是,記者卻還是在劉阿婆身上看到了一絲無奈:當年辛辛苦苦攢錢買的房子,“倒按揭”以后,房子要一點兒一點兒地還給銀行,真有一種“白忙活”的傷感。 記者手記: 隨著時代的進步,老年人的理財需求是越來越強烈,這從每次國債的火爆銷售中,就可見一斑。雖然現在國債的收益率大不如前,但購買場面依舊十分熱烈。由于每次的發行量有限,通常在凌晨5時多,銀行門口就有不少人排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白發蒼蒼的老人。為什么老年人對國債如此熱衷?記者采訪幾位老年人后,得到的回答幾乎都是:“國債利息高于存款,而且安全。我們老年人的錢除了存銀行,只有買國債。” 當前,上海人口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老年人理財的需求又如此旺盛,所以,老年人理財市場應該有著相當大的潛力。遺憾的是,這部分人群并沒能成為銀行理財的主力對象,銀行始終把注意力集中在三、四十歲,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客戶身上。因此,不少老年人建議,銀行在緊盯高端客戶時,也需多頭兼顧,不妨針對老年投資者追求穩健的特點,設計一些收益相對固定的快餐型理財產品。 另外,我們還應該關注那些養老資金不是很寬余的老人們,應該思考一下在目前的養老制度內,怎樣去創新養老方式,進而幫助那些養老有困難的老人們。畢竟,他們也是辛苦了一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