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紅包理財:相當于貸款 以后需加利息奉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5日 00:00 東南早報 | |||||||||
新婚夜小兩口通宵打造理財方案 好多人把結婚收禮當做發財的捷徑,殊不知有的禮金相當于“貸款”,以后是要加“利息”奉還的。 辦場婚宴收禮金5.1萬元,但這并非純收入:15%屬收回“欠款”;65%屬“貸款”,
提出如此怪論的,是一位今年29歲的西南財大金融學士、在銀行工作的陸小姐。對于自己的那場浪漫的婚禮,小陸說:“我從來都不覺得結婚辦喜酒這種事有什么浪漫可言。不怕你笑,新婚那晚,直到凌晨兩點我和老公都還在忙著算賬呢!” 辦場婚宴收入5.1萬元 小陸和老公早在春節前就扯了證,本來想兩口子出國去度個蜜月就了事。但雙方老人都不答應,非要出錢讓他們補辦個婚禮。 2月26日,小陸和丈夫在一家大酒店擺了30桌酒席。晚上10:30二人回到家就開始數“勝利果實”。乖乖不得了,總共收了5.1萬元。 “喜酒自己沒掏一分錢,那這就該是純利了呀!”小陸于是興奮地盤算起了接下來的消費計劃。老公是小陸大學的校友,也在一家銀行上班,對于理財似乎還更勝一籌:“先別高興得太早,聽我來給你算筆細賬!” 新婚夜分析禮金財務 小陸的丈夫拿出“財務報表”—————白天在婚禮現場,親友給每位送禮金的來賓的姓名、金額都有詳細登記。 這51000元共由206位來賓送出,其中有近20%的禮金是家里的親戚、長輩、雙方父母的朋友所贈,屬于“無償贊助”性質,不需要還(至少不需要自己還);約15%是由于一些已婚了的朋友同事所贈,因為以前他們結婚的時候已經送過禮,屬于“收回欠款”;而還有65%的禮金,是那幫還沒結婚的朋友同事送的,人家以后結婚、生子、升遷時是要逐一奉還的(而且到時候可能送的金額還會相應增加一些),所以只屬于“分期貸款”性質。 這么一算,小陸明白了,看來收的禮金還不算純利———至少有75%的收入以后是要加“利息”還回去的。現在一口氣把它花光了,無異于“貸款消費”。小陸說:“雖然我們兩人現在月收入八九千元,但是每個月要交近2000元的房貸,接下來還打算要小孩、買輛車,現在手頭只有10多萬元的積蓄,錢可不敢亂花!” 擬訂禮金理財方案 再往深處想,親戚、長輩20%的“無償贊助”表面上不用奉還,其實以后過年過節過生日還是要“還賬”的;父母拿出的30000元酒席錢,也要在今后以孝順老人的方式進行“報答”。如此算來,今天51000元的禮金收入,意味著未來至少50000元×(20%+65%)+30000元=72500元的支出。 這么一想,兩口子頓時覺得沒了睡意,連夜開始擬起了“禮金理財方案”:首先按照“預計歸期”的時間長短,以兩年為界,把51000元分成為兩部分。 經過分析,有30%的禮金可能會在兩年內還回去。這部分資金因為隨時可能支出,所以首先要保證安全性,其次就是考慮流動性和增值功能。于是計劃拿出15000元購買隨時可以贖回、年收益平均在2%左右的貨幣市場基金。 余下的錢,因為暫時無須拿出來“還賬”,所以決定購買一些風險小、收益較高、但周期一般較長的國債和封閉型基金。當然,兩口子還留出了5000元,準備五一節再添點錢好好外出旅游一圈。 這么一邊算、一邊記,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凌晨兩點鐘。 還應多考慮情感價值 聽了上面的“禮金理財方案”,理財師王萍笑言:“這兩口子還真是‘一對財迷’。禮金作為一種‘非勞動意外收入’,將其用途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理財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把‘送禮’、‘還賬’算得過于清楚,就容易忽視情感的價值……”(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