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還貸新攻略 怎樣貸款更劃算(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5日 15:06 每日新報 | |||||||||
案例一 劉先生今年 27歲,是一家 IT企業的“白領”。大學畢業以后,劉先生工作非常努力,現在在工作的 IT企業里已經“站穩了腳跟”,并且獲得了相關專業技術職稱和專業技能證書。劉先生在家是個獨生子,父母都有自己的收入來源,因此劉先生的家庭負擔比較輕。他與大學時的女友相處幾年,準備結婚,要貸款購買的房屋就是結婚用的“新房”。
銀行人士指出,在審核貸款時,銀行還要考察劉先生配偶的情況,比如是否有正式固定的職業等。如果她從事的是會計、護士或者超市主管等工作,就可以認為是有正式固定的職業。劉先生現在只有 20多歲,以后在工作單位提升的可能較大,而且收入水平一般也會逐漸漲高。在這種情況下,劉先生可以在買房時少付一些首付款,盡量多爭取一些貸款,貸款年限也可以長一些,將還貸的壓力放在后面。 銀行人士同時指出,并非所有 20多歲的年輕人都會被銀行認為是提升機會多,或者收入曲線呈上升趨勢。這個年齡段的市民一般都是剛參加工作不久,處于比較活躍的階段,與 30多歲的市民相比, 20多歲的人“跳槽”的可能性更大。現在很多單位采用了“聘用”制度,“終身制”已經很少了。一些單位一個“聘期”在 3年左右,長的 5年,還有的單位對員工是“一年一聘”,這也給人才流動創造了條件。有些人“跳槽”可能是因為在原先的單位工作“不如意”,也有些人本來在原單位干得挺好,收入也不錯,但為了獲得更好的待遇,也選擇了“跳槽”。“跳槽”以后,就可能遇到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新單位的待遇的確比以前好了,市民的收入水平與以前相比有所提高;但也有可能由于新單位的效益下降,結果市民的收入水平還不如以前。市民如果“跳槽”以后收入水平下降,還款就會比以前吃力,銀行的貸款也就要面臨更大的風險。因而并不是說所有 20多歲的市民都能獲得高額度、長期限的住房貸款。 案例二 李先生今年 35歲,是一家大型企業的中層領導。他有一個孩子正在上小學,家里父母已上了年紀,但身體還算健康。李先生想貸款買一套面積大些的住房,以便改善家人的居住條件。 銀行人士分析,李先生這個年齡段的市民,一般已經工作多年,擁有了比較豐富的工作經驗。因為現在很多單位在招聘員工時,都要求年齡在 35歲以下,所以李先生“跳槽”的可能就比 20多歲的人小了很多。這個年齡段的人一般都已找到了比較合適的工作崗位,在單位工作比較踏實,因此收入的穩定性比較高。到 40歲左右的時候有希望獲得提升,所以收入水平也有可能隨之上升,但上升的空間已比較小。 30多歲的市民還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上有老,下有小”,孩子要上小學、中學,學費就是一筆“巨額”開銷,而父母年齡逐漸增大,其健康狀況也會下降,如果生病住院,醫藥費也需要李先生支付。因此李先生作為一個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家庭負擔比較重。建議李先生辦理貸款時“量力而為”,盡量減輕自己的還貸壓力,降低將來出現無力還款的可能性。因為一旦還不上貸款,李先生的社會聲望就會受到影響,甚至已經獲得的社會地位和收入也可能不保。 銀行人士同時指出,這個年齡段的市民有一些可能已經擁有了 20000元左右的月收入,但如果家庭負擔太重,比如月收入的絕大部分都要為家人支付醫藥費,銀行在審批貸款時仍然會認為他的收入水平較低,而不向其發放額度太大的貸款。還有的市民已經擁有了自己的企業和住房,雖然在銀行申請貸款時說的是買房自住,但實際上可能是將新買來的房屋當作員工宿舍。這種情況會使銀行的放貸風險增加,因而放貸時也會仔細考慮。 案例三 張女士今年 50歲,是一位大學教師。她的兒子已經工作,并有不錯的收入。張女士希望貸款購買一套住房,供自己晚年居住。 銀行人士指出,張女士現在年齡已經比較大,按照銀行規定,一般市民辦理住房貸款只能貸到退休,對于個別從事收入較高且比較穩定的工作的市民,銀行最多寬限到 60歲或 65歲。也就是說,張女士最多還能貸款 10年左右。 張女士在辦理貸款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認識貸款對自己的壓力。此外,張女士還應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比如是否能在貸款期間保持身體健康。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市民身體狀況已經開始“走下坡”,如果在貸款期間生大病,就很可能無力償還貸款。來自家庭其他成員的經濟支持對張女士來說也非常重要,比如兒子的收入狀況如何,因為如果張女士自己將來無力還貸,還可以由兒子幫助渡過難關。 50歲左右的市民,銀行允許的貸款年限已經比較短,因而申請相同金額的貸款,每月需要償還的金額就相對較多。也就是說,這個年齡段的市民貸款,要比年輕人貸款承受更大的還貸壓力,所以建議張女士考慮是否可以以兒子的名義申請貸款。這也要求張女士必須全面衡量整個家庭的經濟狀況,考慮各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判斷自己的健康狀況到底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