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我的理財故事之———
多數家庭都是太太或先生一人獨攬財政大權,在這方面我們家卻非常民主。我們夫妻二人各自經濟獨立,包括上小學的女兒在內,三口人按照西方的AA制各理各的財,渠道不同,方式各異,并且誰也不服誰,都認為自己的理財思路最科學,“理財專家”稱號非己莫屬。
“我”:急功近利終失足
我是學經濟的,又在金融部門工作,所以青睞于風險高、收益大的投資項目。前幾年股市紅火的時候,我的理財收益曾一度讓全家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可后來股市一路低迷,不但把炒股賺的錢全賠了進去,原來的本錢也損失了不少。最可氣的是“屋漏偏遇連夜雨”,為追求高收益而參加的民間借貸也因借款人破產而血本無歸。為這些事兒老婆孩子沒少挖苦我。從那時起,我就再也不敢提“理財專家”這事了。只能不斷深刻反思,并臥薪嘗膽,偷偷地苦練理財基本功。
太太:穩扎穩打“毛毛雨”
太太的投資觀念比較傳統,屬于穩健型的投資者。所以一直是按照她的“四四法則”進行投資:四分之一存成銀行儲蓄,四分之一購買憑證式國債,四分之一認購開放式基金,另外四分之一辦理分紅保險。這些投資方式不用操心費力,總體的平均年收益在2.5%左右,她常常為自己的穩健投資而沾沾自喜。有時,為了讓她向激進型思路靠近,我沒少給她潑冷水:這點“毛毛雨”根本抵擋不了通貨膨脹造成的財富縮水!可話剛出口便被太太堵了回來:還說毛毛雨,你不連本錢也賠進去了嗎?
女兒:教育儲蓄也獲利
女兒上小學后,我們就注重培養和鍛煉她的理財能力。學習用品、午餐費等開支全部按月一次性“撥付”,超支不補,結余歸己,以此引導女兒有計劃地花錢。加上耳濡目染,受兩個自封“理財專家”的影響,女兒把自己的開支安排得井井有條,常常月有結余,季有積蓄。在老師指導下,她把日常攢的錢加上壓歲錢到銀行辦理了教育儲蓄。因為教育儲蓄不納稅,其年收益實際上已經高出了太太的“四四投資法”。
動態:我“知恥而后勇”
看到她們理財卓有成效,我也“知恥而后勇”,在加強學習,提高自我的基礎上,及時調整了投資策略。
當時許多開放式基金的凈值跌破了面值,我認為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逐步向好,開放式基金的專家理財效果也會逐步顯現,基金凈值低于面值的現象肯定不會長久。于是便把股市上沒有前景的全部“割肉”,又把存折積攢的錢提了出來,以0.91元/份的價格一次申購了5萬單位的開放式基金。我知道投資基金是放長線,釣大魚,所以買上后便不去管它。
有一天我在上網,偶然從網站上發現我買的那只基金已經穩穩地站到了1.18元以上。正所謂是“買得早不如買得巧”,我0.91元的申購價成為該基金的歷史最低。一算收益,我欣喜若狂,才不到一年,我的理財收益就達到25%,這會總算讓我又找回了一點“理財專家”的感覺!
結果:女兒“見風使舵”
要是單從理財“業績”來說,“理財專家”我應該是當之無愧。這不,女兒也見風使舵,非要和我簽訂“委托理財協議”,把她今年收的600元壓歲錢委托給我,并且要求年收益不低于25%。我說你這是只看見賊吃肉,沒見賊挨打呀!但為了樹立我“理財專家”的威信,我還是很爽快地答應了下來,并隨著我的后續投資,追加了開放式基金。
前幾天,我見購買的那只基金穩步上漲,便學首長的樣子拍著女兒的肩膀:“放心吧,你那600單位的基金已經上漲5%,趕上你媽兩年的收益了!”見女兒一副崇拜的樣子,我便接著問:“你說單憑理財的貢獻度,誰應當是咱家的理財專家呀?”女兒笑瞇瞇地說:“那還用問,基金公司唄!”(衷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