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 > 正文
 

為何業績越好贖回越慘 生死戰再曝基金怪圈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1日 12:07 《理財周刊》

  文 本刊記者/馮慶匯

  基金巨額贖回話題由來已久。今年第一季度,隨著上證指數大幅上揚,基金的贖回風潮也就此拉開序幕。令人匪夷所思的卻是,基金凈值上升越快,贖回則越是慘烈。不過在雜音背后,也出現了理性的吶喊,一部分機構投資者已率先進入“二次選擇”階段。

  基金的巨額贖回風潮近來愈演愈烈,生死之戰也大有擴容之勢。

  證監會最近一次公布的基金統計數據中顯示,偏股型基金在1月份合計遭到209.66億份基金單位的凈贖回,縮水平均比例高達14.03%。在贖回潮中,規模小于3億份的開放式基金凈贖回最嚴重,基金份額縮水比例達到26%。

  今年前兩個月

開放式基金贖回超過400億份。2月和3月,在大盤上漲的帶動下,基金贖回更為猛烈。據業界流傳的說法,幾只特大型基金和銀行系基金日前已遭贖回近50%,截至3月底,瀕臨5000萬元的規模“生死線”的基金增加到了6個,其中某基金只有5100萬份,已經非常接近基金契約中規定的5000萬元基金資產凈值底線。時刻面臨清盤的風險。生死存亡,命懸一線。

  雖然傳言是否屬實仍有待考證,但從規模來看,此次贖回風潮堪稱歷年之最,且波及范圍囊括幾乎所有基金公司。投資者的短期獲利了結行為似乎成為證券市場的普遍現象。

  機構和散戶共掀贖回風潮

  在基金契約中,基金公司對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和基金資產凈值都有明確的要求,200位基金持有人和凈值5000萬元一般被稱為基金的“生死線”。由于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利用自有資金出手相救,所以目前尚未真的出現基金因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而被清盤的情形,但因為凈值接近5000萬元底線的“生命保衛戰”卻經常打響。

  毫無疑問,是巨額贖回造成基金“生命之危”,所以最先遭到詬病的就是“保險資金”。關于保險資金大舉出逃的文章屢屢見諸于報端,矛頭直指保險公司,稱其天量贖回的舉動,不僅造成市場動蕩,還同時引發其它機構的贖回風潮。在上證指數于1300點位之時,保險資金“唱空”基金等同于唱空股市,在市場中背負了罵名。

  不過近3個月來,個人投資者在基金的巨額贖回風潮中,同樣扮演了重要角色。就贖回量而言,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贖回的基金份額幾乎難分高下。甚至對有些公司而言,個人投資者贖回的份額比機構投資者更高,頗有“跟風”更甚之勢。

  某基金公司人士向記者透露,公司旗下的幾只股票型基金近三個月來單只基金平均凈贖回2億到3億元左右,平均贖回比例達到10%,這種情況為歷年之最。在贖回的份額中,散戶和機構投資者的比重大約是2比1,相比之下散戶贖回更多。另一位基金公司老總也向記者證實,該公司旗下的基金普遍遭遇巨額贖回。“贖回非常普遍,散戶也有,機構也有,兩者幾乎勢均力敵。”

  經記者證實,多家基金公司的情況大致如此。足以看出,近階段基金贖回之潮的始作俑者并非保險資金一家而已,散戶和機構投資者各占半壁江山,保險資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業績優異反而贖回更甚

  在參與基金贖回的投資者中,有兩種普遍心態。第一種出于資金解套的目的,第二種則是“落袋為安”的心態。

  近兩年來市場持續下跌,導致不少基金的份額凈值一直掙扎于面值上下,讓基金持有者深受套牢之苦。“當時名噪一時的特大規模型基金,比如海富通收益和中信經典配置,最近都遭遇了慘烈的贖回”,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兩只基金近來被贖回將近一半。他說,投資者抱著賺錢的心態進入,卻面對基金凈值長期處于1元面值以下的窘境,終于等到面值爬上1元以后,解套心態引發的贖回風潮就在所難免了。

  不過令人不得其解的是,不僅業績落后的基金遭贖回,業績優異的基金同樣處于贖回的風暴中心。比如富國天瑞基金,今年1月的凈值增長率達12.44%,而當期凈贖回就達到3.44億份,規模縮水52.52%。

  某基金公司人士向記者坦言,“很多資金都有落袋為安心態,這可能是多年來股市變化無常的后遺癥。”該人士曾作過相關統計,“就我們公司的基金來看,基金凈值達到1.02元,1.05元以及1.10元是三個重要的贖回點。如果這些資金在認購期進入,那么對應的收益率就是2%,5%和10%。收益率一旦達到心理價位,資金就會迅速贖回。”

 [1] [2] [下一頁]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