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據《理財》報道,在貴州省興義市最偏僻的“荷花塘巷”,有一家名叫“劉記羊肉粉館”的夫妻店,店面雖說不大,看上去還有幾分寒酸。很難想象就這樣一家小店,每月的收入就有四萬多元,年賺50多萬。一個背街旮旯里的小吃店,生意為何這樣火呢?
和許多城市貧民一樣,劉濟如夫婦用借來的5000元錢在興義市冷清的“荷花塘巷”租了一個小鋪面。“荷花塘巷”在興義市的數條街中,不僅街背,而且很窄小,僅容人步行
通過。盡管妻子堅決反對,但劉濟如深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你賣的東西顧客愿意買,是不在乎多走幾步路的。
創業初的“劉記羊肉粉館”的生意確實很清淡,每天的毛收入不到50元錢。于是,劉濟如把粉館交給妻子打理,自己到別家店里去取經。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粉館都用同樣大的碗賣粉,顧客毫無選擇余地,無論男女老幼,一律每碗3元,肚量大的漢子吃一碗不夠,老人、婦女和小孩又吃不完。這樣既浪費店家原材料,也浪費了顧客的錢財。劉濟如悟出了點門道,回去后立刻做了塊牌子放在店門前,上面寫道:“劉記羊肉粉”大碗3元,中碗2元,小碗1元。顧客進店,可隨意選擇。
就這么簡單地把碗分為大小,卻把顧客由被動變為主動,不僅尊重了顧客的自主權,而且在大小碗的對比中,讓顧客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確實是花一分錢買到一分貨,沒有了挨宰的感覺。“劉記羊肉粉館”的生意也因此日漸紅火起來。
劉濟如把碗分大小,套用管理學上的熱門詞叫做“以人為本”,他不隨波逐流,不降低服務標準,處處為顧客著想,而且對市場競爭狀況作了合理的分析,并改進經營策略,接著參與市場競爭。所以劉濟如在背街上掘到創業的第一桶金決不是偶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