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被大家不屑一顧、認為是廢品收購站“主營業務”的舊報紙,成了新一輪收藏的“寵兒”。郭江就是這輪“時尚投資”中的一員,他依靠著自己的生日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了從舊報紙堆里挖掘出大利潤的投資者。
郭江是生日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創始人,這家注冊資金只有1萬港幣的公司,在創建短短半年時間內就創造了每月兩萬元的營業額。它的主要業務是找到與顧客出生日期相同
的舊報紙,加上精美的包裝,做成“生日報”高價賣給顧客。目前,生日報公司主要的經營范圍是解放后的全國性報紙,如《人民日報》、《文匯報》、《大公報》等,其中上世紀60~70年代的報紙是銷售主力,占到了整體銷售額的90%%以上,上世紀80~90年代的報紙主要當作收藏品儲存,以備將來銷售。
隨著“生日報”被市場認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個市場蘊藏的商機,紛紛投入到舊報紙的收集和銷售中。在銷售過程中,郭江逐漸發現,單純的一張舊報紙遠遠不能滿足客戶需求,他們更看中的是整體的包裝檔次。“生日報”的包裝不但要方便郵寄、便于攜帶,還必須起到保護報紙、值得收藏的作用。目前市場上提供的舊報紙大同小異,要想贏得顧客青睞,就必須在附加包裝上動“特色化”腦筋。一般,包裝的成本主要分三部分,材料成本、加工成本和開發設計成本。在包裝的材質方面,郭江走了不少彎路,他一開始選用紙盒,但是紙制品不但粗糙簡單,而且不方便收藏;后來郭江看中了相對精美的皮革,但是由于深圳的氣候潮濕,皮革不久就會發霉。最后經過了重重篩選,郭江選擇了大氣精美的實木包裝。
摘編自《中國經營報》 柴瑩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