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產品遭遇成長煩惱 滬上投訴案例增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0日 05:37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韓圣海 發自上海 進入2005年以后,上海銀監局突然發現個人理財產品開始成為上海市場金融消費者主要投訴領域,投訴案例也呈現上升趨勢。 在上海,個人理財產品的發展其實也僅是近年來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其
據悉,個人理財產品的投訴主要集中在銀行柜面人員向不具備風險承受能力和專業知識的客戶銷售風險較高的產品、銀行營銷時風險揭示不充分、理財產品到期兌付問題和理財計劃存續期內賬單服務問題等方面。 投訴方并不總對,在上海銀監局看來,個人理財產品領域產生的投訴應該是投資者和銀行“各打50大板”,“投資者應該更理性地認識金融產品的風險與收益,而銀行則應進一步規范管理與服務。” 一方面,我國銀行類金融產品長期都比較單一,消費者缺乏對理財產品特點的認識,部分消費者簡單地將理財產品等同于儲蓄存款。事實上,個人理財業務卻是完全不同于商業銀行儲蓄業務的創新業務,更多表現為“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即使是固定收益型和保本浮動收益型的個人理財產品,也有可能形成客戶投資機會成本損失。一旦個人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低于該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時,消費者又缺乏應有的風險承受能力,糾紛就會產生。 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方面也有問題,為吸引客戶、搶占市場份額的需要,對產品解釋和風險揭示存在不足,對客戶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缺乏全面了解和判斷。 當然,投訴的增多未必都是壞事。這不僅會促使銀行改善服務質量,使投資者在投訴中受到更多的金融教育,也會讓監管者越來越完善個人理財產品的“游戲規則”,對處于成長中的個人理財產品市場大有裨益。 針對上海個人理財市場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上海銀監局已經要求商業銀行建立完善的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制度,對個人理財業務實行全面、全程風險管理,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規范和加強對理財產品風險揭示,加強對理財銷售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并妥善處理客戶糾紛,以維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目前,個人理財業務正成為滬上中外資銀行競相推出的創新產品,同傳統業務相比,其產品期限結構靈活,從1個月到3年、6年不等;產品趨于復雜多樣,投資標的物從銀行間債券市場國債、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券到貨幣基金、信托計劃等,掛鉤指數從利率、匯率到股票、石油、黃金等資源類指數。 據上海銀監局介紹,上海市場上銷售的個人理財產品目前以綜合理財計劃為主,推出的個人理財產品多以保證收益型和保本浮動收益型為主,此類產品一般以銀行間市場的國債、央行票據等低風險金融資產為基礎資產來實現收益,或者通過國際金融市場、運用專業投資理財工具和風險管理方法,進行產品組合與創新,如通過國際間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實現保本并產生潛在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