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清楚再出手 反擊保險及理財領域的殺熟現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7日 06:51 《理財周刊》 | |||||||||
文 本刊記者 郭嫻潔 前幾天,家中大掃除時發現了一支未曾拆封的安利口腔清新劑,一看已過了保質期好幾年了,扔了作罷。說起這支口清新劑還有一段故事。七、八年前的一天,我母親的一個同事不請自到,當然,“無事不登三寶殿”,原來是要發展母親作她的“下線”,去推銷安利產品。可偏偏母親忙于其他事,對此毫無興趣,盡管她費了半天的口舌最終也未能起一絲成
突然間,覺得吳佳的投保、退保、再投保與母親的買口腔清新劑是如出一轍。雖然,母親礙于情面,吳佳一家是出于需求。但異曲同工的是:遭遇了“殺熟”。 “殺熟”一詞,漢語詞典里并沒有解釋。而常識對它的解釋是,某些銷售人員(包括自己當老板的)將目標客戶群投向身邊的親朋好友,而后者或礙于情面,或輕信熟人,多半會慷慨解囊。 “殺熟”與本刊曝光“法人股黑幕”時講到的“陌CALL”是一對相對而又有些聯系的銷售手法。像賣“法人股”的那樣雇上幾十個人,每人包上一組電話號碼挨家挨戶打電話進去就問“請問你家炒股票的人在嗎?”,成功率實在低下,相對而言,“殺熟”就顯得每槍必中,志在必得。 然而,此兩者又有一些共同的聯系。本刊記者曝光“陌CALL”時,其內部員工也曾爆料說,由于成功率不夠高,所以只要逮到一個客戶必定要“深度營銷”+“感情營銷”,爭取在短時間內成為客戶的好友(甚至有當上干女兒的),不但把“原始股”賣給他們,還要把未來的“配股”乃至“權證”都統統賣出去,這就是從“陌CALL”引向“殺熟”了。反過來講,推銷保險、傳銷等雖然對單個人來講是“殺熟”,但觀這些公司,無不毫無節制地發展代理人或業務員,不發工資只拿提成,當一個公司有幾萬個這樣的員工在到處“殺熟”,其覆蓋面也就與“陌CALL”無異了。 當然,我們并不是說,熟人推銷的東西一概不好不合算,這難免有些以偏蓋全。但是,既然“殺熟”已盛行,作為一個消費者,你也不得不對熟人的推銷提防個心眼,以免你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 “殺熟”最慣用的手法是夸大其推銷產品某方面的優點,并將這些優點與其它產品的不足進行比較,而對自己產品的不足或只口不提,或輕描淡寫帶過而已。因此,面對“殺熟”,你首先得要保持冷靜,千萬別礙于情面,千萬要克制住自己的沖動情緒,并想法設法給自己一個充分考慮的時間,不妨向自己多問幾個問題:是不是真的需要?是不是真的合算?有沒有比他說的更好的產品?有沒有其它渠道可以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同樣的產品?當然,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可能要去向專家或有經驗的人咨詢,你可能要上網搜索相關資格,你可能要去貨比三家。 這樣做,雖然有些煩瑣,但益處多多。如果吳佳在一年前接到朱小姐的電話時,多打幾個電話到朱小姐的新舊公司去詢問一下,多向保險專家請教一下,多比較一下新舊保險的優劣,我想,吳佳一家就會避免一年前的6000元的退保損失和不久前的該不該退的煩惱。 再延伸開說,如今的投資市場除了保險產品,“殺熟”的陷阱還多著呢,股市有黑嘴,郵市有郵托,就連銀行里的理財顧問亂推銷產品被曝光的也不在少數。每當我見到一些神色癡迷嘴里堆滿對某某老師崇拜之詞的讀者,總是暗暗擔心著他們的錢袋。 還是俗話說得好:“老駒不脫手。” 錢在你口袋里,它不會自個兒蹦出來。看清了,想清了再出手,實在拿不準,打個電話到《理財周刊》問一問,這是對付“殺熟”(包括陌CALL)的最好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