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興宇
山有山陽和山陰,水有上游和下游,車有前輪和后輪,鳥有左翼和右翼……幾乎所有事物都能找出兩個對稱的部分。造物主就是這樣的偏愛數(shù)字“二”。
某日,我與友人抬杠,友人出了個題目:如果智慧也與“二”有緣,那么智慧的左
邊是什么?右邊是什么?
面對此題,我一時啞然。
在后來,我看《史記》,讀到范蠡的三聚三散的故事時,才猛然間對智慧的左和右有所領悟。
春秋時期,范蠡戮力輔佐越王勾踐,終于使得越國復興。勝利后,越王封范蠡為上將軍。可范蠡知道勾踐為人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于是就辭書一封,放棄高官厚祿,只裝少量珠寶,乘舟遠行,一去不返,這可謂一聚一散。
范蠡辭去上將軍后,到了齊國,更名改姓,耕于海畔,沒有幾年就積產(chǎn)數(shù)十萬。齊國人仰慕他的賢能,請他做宰相。范蠡感嘆道:“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就歸還宰相印,將家財分給鄉(xiāng)鄰,再次隱去,這可謂二聚二散。
行至陶,范蠡看到此地為貿(mào)易的要道,可以據(jù)此致富。于是,他自稱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據(jù)時機進行物品貿(mào)易,時間不長,就累積萬萬。后來,范蠡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范蠡說:“殺人償命,該是如此,但我的兒子不該死于大庭廣眾之下。”于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視,并帶上一牛車的黃金。可是長子堅持要替少子去,并以自殺相威脅。沒辦法,范蠡只好同意。過了一段時間,長子帶著次子的死訊回到家。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獨笑說:“我早就知道次子會被殺,不是長子不愛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他從小與我在一起,知道為生的艱難,不忍舍棄錢財。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時,不知財富來之不易,很易棄財。我先前決定派少子去,就是因為他能舍棄錢財,而長子不能。次子被殺是情理中的事,無足悲哀。” 這可謂三聚三散。
范蠡每到一處都能如魚得水,功成名就,可謂具有大智慧也。從范蠡身上,我領悟出,智慧的左邊是什么?是“聚”,是進取,是獲得;智慧的右邊是什么?是“散”,是舍棄,是求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