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賺不賠成歷史 首個銀行理財產品折本事件解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7日 09:44 燕趙都市報 | |||||||||
“把錢放在銀行里安全”,“錢在銀行里即便掙不到什么利息,也不會損失本金。”這些觀念已經在老百姓心里根深蒂固。然而隨著銀行出售的個人理財產品的增多,這種觀念正在被殘酷的事實打破。在銀行買到理財產品,在提前贖回時拿不回本金的事兒已經在市場上出現。 事件回放:本金損失10%以上
北京的伍女士在2004年2月份買的北京某銀行的外匯理財產品,在提前贖回時卻出現了損失本金的現象。伍女士認為難以接受。2004年2月份該銀行推出這款產品時,國內的一年期美元利率只有0.5625%,而這款產品前半年的年收益率為6%,收益相當高。銀行與客戶簽訂的合同規定,產品期限為五年,如果期間產品收益達到8%,合同就中止。到五年期滿時,如果市場上的收益讓投資者拿不到8%,由銀行補足差額,也就是說最終投資者一定能達到8%。伍女士高高興興把這款產品買回家,但在一年半后的2005年8月份,這款產品的收益竟然滑落到了0%。 在這種情況下,伍女士想提前中止合同,但銀行提前贖回的本金損失比例遠超過投資者的心理承受力。伍女士買的那款產品本金要損失掉12%,相近一期的產品要損失掉15%。伍女士委屈地說:“我知道要自擔風險,但以為如果提前贖回也就損失一些利息收益,根本不知道要損失這么多本金,如果知道要損失這么多本金,我就不買這個理財產品了。” 在充分權衡了利弊后,伍女士沒有辦理提前贖回,打算持有到期,獲得本金和約定的8%收益。 標本意義:進銀行只賺不賠成歷史 作為一個單純的個體事件,伍女士的遭遇似乎沒有太多的曲折,但是,業內人士認為,這一事件的發生,給了人們一個明晰的信號,那就是“進銀行的錢只賺不賠已經成為歷史”,就這一方面來講,是具有一定的標志性意義的。 隨著大眾理財意識的增強以及商業銀行間競爭的加劇,目前各家銀行使出渾身解數開發出了各種理財產品。從最初的人民幣理財,到最近的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以及外匯理財產品、“人民幣存款、美元收益”等各色產品,以及銀行代理的基金類、保險類產品,越來越花樣翻新。對于大多數百姓來說,最為關心的還是收益率以及能不能保本。伍女士事件中最能觸動百姓神經的就是,本金居然要大幅度縮水。實際上,2004年初各商業銀行推出的中長期外匯理財現在普遍收益很差,這和美元近期的頻繁加息直接相關,這些理財產品大都不辦理提前贖回,由客戶承擔低收益的美元被鎖定的流動性風險。 有專家表示,隨著銀行業務的發展,這種本金折損的情況可能未來還會出現,甚至作為一種常態出現。中信銀行石家莊分行理財工作室的吳俊明認為,理財者需要樹立的觀念是,銀行經營的理財產品也是一種特殊的產品,既然具有產品的屬性,那么就和其他投資一樣,有賺就有賠。就所有的產品而言,不可能都是100%保本。 專家提醒:應自定收益目標 “其實理財產品的原理和其他投資渠道一樣,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投資者在投資之初就應該有這樣明確的認識。”中信銀行的吳俊明表示,目前銀行的經營越來越細分化,理財產品適宜什么樣的人群,起存點是多少,多長時間到期,都有不同的設計。某種變動性質的理財產品達不到預期的收益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這些都是在投資之前需要認真研究條款的。 理財專家建議,投資者在投資之前應該明確自己對這部分資金的定位,是要求流動性,還是要求高收益;是定期贖回,還是隨時贖回;是變動收益還是固定收益,是保本還是不保本,還是既保本又保收益。這些方面都要有個明確的認識。另外,當產品終止的權力怎樣,是銀行可以提前終止,還是客戶可以提前終止,還是不可以提前終止。再有就是應該把和自己理財產品相關的指數、產品(通常會和外匯指數、黃金價格、石油價格、LIBOR指標等相關)等了解透:它目前處在低谷還是高峰,處在怎樣的歷史時期,國際市場供求關系如何等。 “投資須謹慎,風險當自擔”,這樣的提示在股市等投資領域已被大家所熟知,但當用到銀行身上的時候,百姓一時還很難接受。其實銀行不過是經營一項特別產品———錢品”的門市部,所以我們的認識也該回歸理性。 本報記者:武巖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