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大話理財 > 正文
 

黃金外匯和房貸成為2006年百姓理財的風向標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0日 12:46 東方網

  2006年1月17日14:13

  [我要留言]

  對于精于理財的申城市民而言,眼下正是盤點一年財富收成、籌劃新的理財大計之時。此時要是來測一下今年銀行理財的風向與走勢,相信是會對最終作出全年理財抉擇有所裨
益的。

  黃金夜市值得關注

  如果講去年的銀行投資理財亮點,那么多半得首推個人黃金了。從去年年初起,滬上部分大銀行便開始陸續推出各自的個人黃金投資理財產

  品,7月,工行與金交所聯手推出“金行家”個人實物黃金投資產品,國內黃金市場首度正式向個人開放,更是將申城個人投資者的炒金熱情充分引燃。

  年底左右,隨著黃金夜市、全天候炒金、外匯紙金等一系列新服務、新產品的相繼出臺,銀行個人黃金投資工具更趨完善,可供個人選擇的黃金投資渠道進一步拓寬。再從贏利角度看,去年持續強勁上揚的金價,已經讓不少初涉黃金的投資者收獲頗豐,進入2006年以來,金價攀升的勢頭不減,雖說投資風險也在同步增加,但市場仍普遍看好,有專家甚至樂觀地估計年內國際金價有望突破600美元/盎司大關,因此,今年的黃金投資還是頗值得關注的,如果手頭資金寬裕,騰出部分投資黃金,不失為一個分散風險,爭取贏利的理財良策。

  外匯理財累積功力

  去年的國際外匯市場,可謂是風云奇譎,先是美聯儲完成連續第13次的加息,接著又是7月中旬的

人民幣升值,還有美國颶風造成的油價危機、德國大選和法國暴亂引發的歐洲政局動蕩等等不一而足。部分的外匯寶投資者,當然能在這樣風險與機會同存的匯市中有所斬獲,然而,對大部分普通投資者而言,外匯買賣畢竟是風險系數大、技術要求高的投資方式,相對比較容易把握的還是外匯理財產品。

  不過,從去年來看,此類投資也并不簡單:雖然外匯理財產品名義收益率一般都遠高于當期定期存款利率,但如果市場波動超出預設的結構條件,也可能發生收益過低的風險;而結構簡單的產品,由于較難提前贖回,一但投資期內發生存款利率連續上調,同樣可能出現收益率低于定期存款的現象。由此可見,個人外匯理財對投資者的眼光、功力的要求已越來越高,因此今年外匯理財的關鍵是累積和提升個人對市場的判斷能力,盡可能地挑選最合適的產品進行投資。

  住房貸款擇機把握

  應該說,近兩年針對房市的宏觀調控作用還是相當明顯的,飚升的

房價逐漸趨穩了,房產投機也顯著降溫了,不過,宏調也令市場觀望態勢的有所上升,并使銀行房貸增速隨市場交易的縮減有所放緩,而去年央行對房貸利率的調整,由于引起提前還貸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銀行房貸總量的收縮。不過,這對消費者可能更是一種利好,因為它讓銀行將目光更多地投注到了產品創新和服務提升上來。去年諸如固定利率房貸、循環授信房貸、證券化房貸等等一系列銀行房貸創新產品的設想及實踐可謂頻頻出現,同時,像還房貸險投保決定權于借款人以及年底各行步調一致地宣布對優質存量客戶實行9折下限利率等舉措,都體現了銀行對房貸借款人的體貼與關照。

  可以想見,進入2006年后,銀行個人房貸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很可能還將延續和深化,因此,對確有貸款購房意向的人而言,完全可以通過對銀行各種房貸產品與服務的有效把握而享到實惠。

  理財習慣適應轉變

  如何應對

銀行收費也是去年受到公眾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點理財話題。去年一年,諸如零鈔清點服務費、借記卡年費、小額賬戶管理費等銀行服務收費項目接連亮相,標示著銀行有償服務的推進步伐正漸行漸近。而對于享慣銀行“免費午餐”的金融消費者來說,有償服務難免會令其有些不適應,甚至還會產生抵觸情緒。

  其實,有償服務本無可厚非,只要真得物有所值,適當付出些費用也并不特別令人難以接受,關鍵倒是消費者如何適應轉變,盡快調整免費時代積淀下來的一些不良金融消費習慣。就以小額賬戶管理費為例,其作用顯然更多在于借助價格杠桿來對個人不合理的金融消費習慣予以調節,囤積一堆功能重復、甚至棄之不用的賬戶無疑是一種資源浪費,只有及時梳理、歸并、結清、精簡個人賬戶,才可能讓消費者營造出成本控制、條理清晰、運作高效的良性理財氛圍。因此,隨著今后銀行“引導性”項目的增多,個人也需要主動適應轉變,加快改變那些不合理的理財習慣。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