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富到貴:中國高收入群體變身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4日 14:3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見習記者 章 寧 汽車,游艇,飛機……當富有人群的奢侈玩具以縱橫海、陸、空的氣勢立體擴張時,很容易讓那些尚未搭上財富快車的“窮人”產生這樣的想法:張揚、奢侈、揮霍無度——這就是“有錢人”的標志,“有錢人”的生活方式。
但怎樣才叫“有錢”?一般人對這個概念很含糊,事實上,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尺度來為中產、富豪度度“身財”。 前不久,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受招商銀行委托做了一個調查報告,題為“中國都市高收入群體理財綜合指數”。首先,報告為中國都市的高收入群體做了一個標準化界定,財務評估基本與國際接軌,是以美國中產階層為參照依據。其次,報告公布了與高收入群體投資理財相關的數據。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結論包括:大都市高收入群體的投資,普遍處于比較保守的狀態,子女教育、房地產投資相當受歡迎,但一些風險較大的投資,諸如風險投資、期貨、企業債券等等,則相對比較沉悶。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大城市對照,廣州還相對活躍一些。而就總體投資趨勢而言,2005年的數據相比2004年也是有所下降。 看來,大都市高收入群體——也就是通過標準化界定的這群所謂“有錢人”——他們并非想象中的瀟灑大膽,花錢如流水。而從他們的理財習慣可以看出:這群中國都市的富人,正逐漸向著一個更高的層次“變身”…… 從“狼”到“羊” 零點公司將“有錢人”明確定義為“高收入群體”,資產于50萬元人民幣以上。是以美國中產階級為參照,以實際有效投資資產相當為準的。這樣的人群“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及沿海開放城市,以及金融、IT、電信、房地產、貿易以及專業人士發達的城市。他們約占這些城市總人口的5%。尤其以東部所形成的京津唐、長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經濟圈內為最多。” 回憶上個世紀80年代前后的中國,多少人為了賺錢而不顧一切,有大鍋飯要砸碗,海上的要“下海”。當時我所在的中學有兩個數學老師辭職去了深圳,為買股票通宵達旦地排長龍,你掙我擠地向窗口擁……后來他們都發了財。鄰居家三個孩子大學畢業后放棄分配,全體奔向南方淘金……財富的召喚曾經讓人如此熱血沸騰,甚至不惜拋家棄口,只為了要做個“有錢人”。 如今,終于有錢了,但這些“有錢人”把他們辛苦賺來的錢都用在哪里呢——買N幢房子,討個好老婆,然后再尋思著怎樣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或者國外去念書……求穩定,求安逸——這就是目前國內大多數“有錢人”的想法。他們似乎丟棄了當初那件為了求財而不得不披在身上的“狼外套”,減掉眼神中的凌厲鋒芒,變得越來越低調起來。 難道,真的像俗話所說的,是“財多身子弱”? 根據已經連續4年的指數調查,零點公司董事長袁岳表示,高收入群體目前最關心的四個話題是:社會治安,子女教育,社會保障,國際經濟與國內投資環境。 在擁有一定財富后,都市高收入群體并非像過去的小農意識那樣抱守錢財,賺得再多也最好一分錢不花。而是謹慎、小心地花錢投資,表現出一定理性。在熱火朝天的消費時代,為什么在中國高收入群體中會出現這樣的趨勢?由數據結果分析,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如今的大都市高收入群體越來越關注家庭生活,在構建了高品質的幸福生活后,自然表現得傾向于穩定,包括穩定的收入和穩定的環境,因為維持目前安定的生活水平,比賺取更多財富更有吸引力以及現實意義。其二,都市高收入人群對目前的投資環境還存在疑慮,處于謹慎觀望的階段。 從“富”到“貴” 國內高收入群體普遍的消費、投資習慣是怎樣的? 正好在網上看到一篇小文章,很具典型性:“昨天我女朋友突然提出讓我給她買臺車,說:‘你整天開車上班那么舒服……2006年要是再擠公交上班可就太沒面子了。’想到女人剛學車時都很莽撞,不如先買二手的操練......她馬上就急了:‘不行!公司里開車的女孩全開新車和好車,憑什么我就是二手的?她們的男朋友并不比你有錢!’” 消費不是自己的真實需求,而是為了“面子”,為了“別人有的,我也得有”,為了“顯示不比別人沒有錢”,都是相當普遍的新富階層的消費觀,即:不知道,甚至沒想過自己需要什么,卻非常在意別人有什么。 前兩年馮小剛有部賀歲片叫《大腕》,結尾時把觀眾帶入精神病院,里面有個精神病人,一直在喋喋不休地強調:“只要貴的!不要好的!”全國人民頓時有說出心里話的感受,成為新一年非常流行的妙語,這就是“富”的內涵了。所以會出現奢華、艷俗而有價格高到離譜的房地產物業,有的樓宇甚至以金箔覆蓋全身,顯示財富的欲望已經達到瘋癲的狀態。 而現在,這種情況正逐漸改變—— 廣告,作為復雜變換的消費市場的最敏感的體現者,往往很能體現當前有能力消費階層(一般中高消費品的主要目標受眾即“都市高收入群體”)的消費特征、消費心態。近幾年,以三口之家為主角的廣告充斥電視畫面,從方便面,到等離子,到商品房,這些不約而同的廣告策略證明了家庭觀念在中國有能力消費階層的普遍提升。關于家庭問題,零點公司的袁岳還提到一個“太太理論”,指出富有階層的“二道”賺錢、消費模式都與太太息息相關:老公辛辛苦苦地由外面賺來錢,然后放在家里,這是第一道收入;至于收回來的錢該怎么投資,變為第二道收入,或者怎么花,一般都交給太太去打點。這是袁岳在大量調查基礎上提出的觀點,說明目前中國的高收入群體具有“家庭生存”特征。既然家庭這么重要,如何令這個家庭穩定幸福無疑成為高收入群體的重要關注點。具體表現在投資上,就是子女教育、房地產成為普遍受追捧的投資項目。 高收入群體的投資主要還與投資環境密切相關,諸如稅收、管理或腐敗等問題,都對投資消費有一定影響。當沒有安全感的時候,人們傾向于把錢換為可保值的東西貯存,比如黃金。近期黃金價格漲幅比較大,也是對富有群體投資消費欲望降低的一個佐證。 理智消費和理性投資的趨勢以及產生的原因,暗示著中國高收入群體開始表現出由“富”到“貴"的過渡。 “富”與“貴”一直都是兩個概念。傳統的看法是“富”可一蹴而就,說得刻薄點,就是一個人可以一夜之間成為“暴發戶”——而要想做到“貴”的標準,則至少需要3代。 從“New Money”到“Old Money” 威漢整合傳播機構總裁陳一枬女士說中國的富有階層大多為“新富”,“就是我們所說的New Money,與Old Money,即我們所說的‘貴’,是有區別的。他們有著非常不同的消費習慣。” “New Money關注品牌、價格,希望以昂貴的、好牌子的物質來提升身份。Old Money則不同,他們特別關心品質,消費呈兩個極端,為了好的品質再貴重的物品也在所不惜,但是如果性價比高,再便宜的東西也會買,他們不會拒絕很便宜又實惠的產品。” “貴”不同于“富”的顯著區別在于不僅僅與金錢相聯系,有時甚至不會非常富有。“貴”更多地與建立在穩定經濟基礎上的情感和文化相關聯——換言之,“貴”的層次高許多,重點落在“文明度”或“自覺性”上。 即使是從事文化事業的精英階層,如果仍然采取低底薪、計件式的多勞多得制,也只能被戲稱為“藍領”,與流水線上的熟練工人沒有區別,都還是把工作當成掙錢的手段。如果是高底薪制,完全依靠高度的自覺性和對工作的熱忱來工作,那么能夠享受這樣待遇的就是有“貴”意味的精英,因為他們是為個人夢想或追求,實現個人價值,也是為社會責任而工作,而不是“為區區五斗米折腰”。 傳統的“貴族”大多不需要勞動,甚至以工作、經商掙錢為恥,完全依靠家業或政府支出(如江戶時代的武士),以一種非常穩定、悠閑的方式生存。英國傳統的紳士教育體制,正是“貴”字的集中體現:小孩子從小送到條件艱苦的學校,鍛煉隱忍的能力、強健的體魄,培養優雅的舉止,目的是培養孩子成為合格的家族財產繼承人,結果也教育出孩子健全的人格和高貴的氣質。所以“紳士”雖然不是頭銜,卻是不可以亂叫的。 根據“富”和“貴”的不同特征,“中國都市高收入群體理財綜合指數”中界定的“中國都市高收入群體”,已經具備了一定“貴”的特征:首先他們有高尚職業,經濟穩定;其次他們追求以穩定為主題的家庭幸福,尊重女性——即太太,關心的是子女成長,而不再是充滿冒險精神的財富尋覓之旅。 相對于如何想方設法地斂財來說,如何把自己的財產合法、順利、盡量損失少地過給下一代,才將是目前的都市“新貴”們要經歷的新挑戰。 “3代出一個貴族”——這是傳統的看法。不過陳一枬女士比較樂觀:“現在看來,中國人做什么都非常快,要成為Old Money很有可能不再需要3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