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大話理財 > 正文
 

為什么錢會越投越少 人類過度樂觀阻礙有效投資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4日 09:40 《Value》價值

  胡海

  我有個朋友,對于投資理財,原來可以說是典型的保守型的代表。在別人都在熱衷于炒股、炒匯的時候,他總是給人家潑冷水,說人家在投機,風險太大。而他所有的積蓄都是存銀行、買國債或者買保險。

  可是,前幾年不知道是誰送給他一本《窮爸爸、富爸爸》。他看了之后,一下子性情大變,整天念念叨叨地要搞投資,又是買股票,又是搞連鎖加盟,后來又要買房子。可幾年下來,卻發現自己的資產比沒有搞投資的時候少了一半。

  實際上,像我這個朋友的情況相信不在少數。就以

股票投資者來說,這幾年能夠在股市里賺錢的人,我估計不會超過10%。即使像房地產,雖然最近幾年比較火爆,大多數人都賺到了錢,但再過幾年的話,我估計又會是虧多盈少了。

  其他市場,像外匯、期貨等,情況也都差不多。所以,我敢說,對許多人來說,不去搞“投資”倒還罷了,而一去搞“投資”,反倒是把錢越投越少了。怪不得有些股民會咬牙切齒地把股東卡剪掉,發誓從此再也不炒股票。

  然而,這種情況并不正常。因為從理論上講,投資本來是應該能賺錢的。

  就以股票投資來說,雖然很多人會說: “有賺錢就肯定會有虧錢,否則賺的錢是從哪里來的?”但實際上,股市并不是一個“零和游戲”,如果股票資產增值,所有買股票的人完全有可能都賺錢,只不過是誰多賺一點、誰少賺一點的問題。

  在上一期的文章里我曾經提到,研究人員對過去100多年中17個國家的股市研究資料顯示,股市的收益率與這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并不成正比。但這一研究同時也顯示,在所有這些國家里,股市的收益都是“正”的,而且其收益率都要超過各自市場里的債券。

  這也就是說,從100多年的長期趨勢來看,盡管經濟高增長未必能帶來股市高收益,但股市都還是能賺錢的; 盡管市場與市場之間的股市收益率有區別,但在所有的市場里,股市收益率都要超過債券收益率。

  當然你可能會說,100年的歷史太長了。盡管從100年來說,確實可能賺錢,但如果其中有20年不賺錢,那么,對這20年里買股票的人來說不是很慘嗎?確實,如果你是在1929年9月買入美國股票的話,你可能一直要到25年后才剛剛能夠解套,因為道瓊斯指數一直到1954年11月才首次突破1929年時的高點。如果你是在1989年買入日本股票的話,你可能到現在還沒有解套,因為當時日經指數最高時達到38,957點。而現在,盡管日經指數已經從2003年的最低點大漲了近80%,但仍然只有13,000點左右。

  然而,這也正是問題所在: 為什么像股市這樣一些從長期來看,實實在在能夠賺錢的投資工具,會被弄成可以在幾十年里壓榨我們資產、煎熬我們心理承受能力的刑具?而且,即使是在股市上漲的時候,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賺錢,也很少有人能夠取得與股市漲幅一致的收益率。也就是說,為什么在明明可以賺錢的時候,我們很多人卻仍然賺不到錢?

  我認為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的本性,也就是如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里所提到的人類的思維能力、情感反應,是在生存斗爭中適應環境的進化結果。然而,這些能力所適應的是人類祖先的原始生活環境,對于投資

理財這樣一些新的生存活動,人類的應對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這種局限性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個方面就是人類對于數字和時間的本能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只能對于一定范圍以內的數字、一定期限以內的時間,能夠有比較好的理解能力。超出這個范圍與期限,從我們的本性來講,我們往往就很難理解與掌握了。

  比如,目前全世界地價最昂貴的地區紐約曼哈頓是荷蘭定居者在1626年從當地印第安人手中買下來的。有一種說法是他們當時所支付的是一些玻璃珠和小飾品,也有人說是支付了60荷蘭盾。假設當時其代價相當于1美元,如果把這1美元投入股市,每年平均取得9%的收益率的話,那么,這1美元到2006年時價值多少?

  每個人都可以想象得出,這肯定是一筆很可觀的數字,但很少有人能夠想象得到,1美元以9%的速度增長的話,經過380年,將增長到167萬億美元。要理解167萬億美元是多少,你只需要知道,2004年全世界的經濟總產值價值才41萬億美元。

  雖然1美元、9%、380年這些概念本身并不難理解,我們也能夠想象在1年、2年甚至3年、5年后的情況。可是,當這些數字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我們就失去了本能的理解能力,我們無法想象1美元以9%的速度增長,可以達到全世界經濟總產值的4倍。

  人類會產生這種理解的局限性,應該說是一點也不奇怪的。因為對于人類的祖先來說,當所擁有的資產相當有限、所需要計劃的事件相當短的時候,擁有大量的數字與時間的處理與理解能力并不能增加什么生存優勢。然而,當人類需要擁有這種能力的時候,我們本能的局限性就產生了很大的問題,使得大多數投資者都會犯一個典型的投資錯誤: 高估短期因素的影響,低估長期因素的影響。

  當回頭來看的時候,很多投資者會覺得很奇怪: 當時市場已經明顯太高了,可自己怎么會一點也沒意識到風險、仍然在不顧一切地往里沖?而當市場已經明顯跌過頭的時候,怎么會一點也沒有買股票的勇氣、甚至可能還在不顧一切地殺跌?但如果你了解了人的這一本性的話,你就沒有必要對自己過度苛刻: 我們總是會更多地受到短期變化的影響。

  如果股市最近一直在跌,我們就覺得它還會跌; 如果股市最近一直在漲,我們就覺得它還會漲。而市場的長期趨勢會怎樣,則不是我們所能夠本能地考慮的問題。也正因如此,使得大多數投資者都會“在應該恐懼的時候貪婪,在應該貪婪的時候恐懼”。那么,錢會越投越少,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阻礙人們有效地進行投資的另一個本能的反應,我認為是人類過度樂觀的天性。

  雖然你可以說有的人比較樂觀、有的人比較悲觀,但如果從人類的整體特征來講,對于自己的能力、所能實現的結果,可以說是偏向于過度樂觀的。男性更是如此。

  很多研究顯示,當要求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估時,無論是駕駛水平還是做愛技巧,總是有超過70%的人認為自己超過平均水平——而從統計上講這是不可能的。想想我們自己,當有需要限期完成的任務時,有多少次是高估了自己按時完成任務的能力,而不得不在最后時刻加班加點?

  我們可以做一個測試: 你知道神舟六號飛船的重量嗎?你知道月球到地球之間的距離嗎?如果不知道的話,請你給出一個范圍,使你覺得有90%的把握,正確答案是在這個范圍里……怎么樣,你的答案是多少?(如果有興趣的話,你可以在本文的最后查到正確答案。)

  然而,不管你的答案是否正確,我們所要關注的是,你所給出的答案范圍是多大?現在的問題是,既然我們沒有給你限定答案的范圍,你為什么不盡量擴大范圍,以使自己的正確性更高,而非要把自己限定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呢?這里就顯示出了人們對自己的能力過度樂觀的本性: 盡管我們對于實際答案可能一無所知,但我們還是要充滿自信地胡亂猜測一個答案,然后在這個答案的基礎上適當擴大范圍,再給出自己的答案。

  從進化的角度講,適當的過度樂觀同樣是有生存競爭優勢的,因為這樣可以使你增加勇氣與信心,勇于嘗試,從而增加成功的機會。而且,對于男性來說,適當地過度樂觀與自信還具有明顯的擇偶優勢。因為,你所表現出來的樂觀與自信也會使別人高估你的實際能力,只要你不是盲目樂觀到一個人去和獅子搏斗,影響到你的生存機會,相對于實際能力與你相同、卻沒有你那么樂觀的人,你會更容易吸引到配偶,也就更有機會把你的這種過度樂觀的基因遺傳給你的后代。

  然而,在進行投資的時候,即使是稍微的過度樂觀,都會使你遭受重大的損失。

  比如,稍微進行一些理性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可能取得超過市場平均收益的。所謂平均收益,從其定義來說,就是有一部分人的收益低于它,一部分人的收益與它一樣,還有一部分人的收益高于它。那么,能夠取得超過平均收益的肯定是少數。

  再稍微進行一些理性的分析,我們還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可能取得超過基金經理等專業投資者的收益的。盡管基金經理與一般投資者一樣都有水平高下之分,但如果在專業知識、信息渠道、調研能力等各方面都沒有自己的優勢的話,一般的投資者又怎么可能戰勝專業機構投資者呢?

  如果遵循這樣的結論的話,我們就很難想象,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的投資者,沒有把自己的資金投資于基金,而是每天熱切地閱讀著與別人一樣的報紙、文章、書籍、分析報告,熱衷于自己進行選股、投資決策,希望取得超過大盤、超過基金的投資收益。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對自己能力的過度樂觀。

  盡管這種過度樂觀的程度可能很有限,可是,即使是希望自己能夠比大盤、比基金取得高出0.1個百分點的收益,都將不得不要求你自己做出投資決策。但你要想想,你的投資決策的對手是誰?當你決定買入一個股票的時候,很有可能賣給你的就是基金這樣一些機構投資者。想想誰的勝算會更高一些呢?即使你的決策能夠做到對錯參半,但考慮到交易成本,你仍然會虧錢。

  即使你的這種過度樂觀給你造成的損失每次都不是很大,但一次次地累積起來的話,結果也會是非常驚人的。如果你每月交易一次、每次損失5%的話,一年之后,你就只剩下一半的資金了。

  另外一個使人們把錢越投越少的人類本性,我認為是盲目相信“專家”的本能。

  這一點與上面所講的過度樂觀、過度自信好像有些矛盾,但實際上是人性的兩個方面。對于我們自己的能力、能夠實現的結果,我們確實會有過度樂觀的傾向,但如果我們碰到誰能夠講出一些我們所不熟悉、不了解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對這些人產生過度的崇拜與信任。

  研究人員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 在一組人中,讓每個人列出一系列他(或她)專業領域里面最擅長、最了解的問題與答案,然后,讓他們拿這些問題去問別人。比如,A是學物理的,她就列出一系列物理原理的問題; B是修汽車的,他就列出一系列與汽車修理相關的問題。然后讓A問B關于物理原理的問題,讓B問A關于汽車修理的問題。結果這些參試者都認為別人比自己聰明。為什么?因為人們的本能反應是: 如果別人知道我所不知道的東西,就比我聰明。

  這種反應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就以股票投資而言,從事電腦技術的人對于電腦產業的投資可能毫無興趣,而一聽說是

能源、醫療,他們可能就興趣百倍。而從事能源、醫療行業的人,對于本行業的投資同樣是毫無興趣,而對于電腦產業卻又是非常熱衷。其原因就在于我們對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的盲目崇拜: 對于自己的本行業太熟悉了,可以很輕易地發現證券研究人員的分析是多么地膚淺與片面; 而對于自己所不熟悉的其他行業,由于自己不了解,就會把能講出一點道道的分析人員當作專家,言聽計從。

  同樣的,從這種對不熟悉的信息的崇拜也可以很容易地發現進化上的意義。就像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果某人具備我們所不具備的知識,我們就會馬上對他(或她)產生本能的尊重,向他(或她)認真學習的話,當然會有助于增加我們的知識,提高我們的生存能力。但問題在于,在今天傳媒發達、信息泛濫的社會里,很多所謂的專家、信息其實并不準確。如果一味相信的話,只會損害到自己。

  我的一個朋友對我說,原來他對電視里的股評節目是比較重視的,盡管不一定都說得準,但總覺得人家畢竟是專家。直到有一次,看到以前的一個中學同學也儼然以專家的身份在電視里做股評,從此他對各種股評就一概不看不聽。照我朋友的話說,如果連這樣的人都能講股評的話,還有誰不能講呢?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我的那位朋友那樣幸運的,能夠有機會發現許多所謂專家的淺薄。大多數人的朋友僅僅因為自己不懂,就把別人當成專家,把別人所說的東西當成自己的決策依據,卻沒有意識到,在目前所謂的市場分析、專家意見里,90%以上都是缺乏合理依據、相互傳抄的信息。如果你是照這些意見去進行投資的話,當然也就很難賺到錢了。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2,9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