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發賬本自述清苦 博士生兼職是否不務正業(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0日 07:26 北京晨報 | |||||||||
學問和金錢可以兼得 針對這一發生在博士生群中的熱辯話題,記者采訪了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的博導陶東風教授。陶教授認為,兼職和科研不是水火不容的關系,大多數兼職在原則上并不會影響學習,如果完全把二者對立起來就太絕對化了。
“當然,博士生要將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做論文上,但是否絕對不能出去做兼職了呢?自然不是。其實適量的兼職不會影響學業,只要調節好二者關系。” 陶教授說,做兼職需要從兩個方面把握。一是兼職謀財的“度”。“賺錢賺到什么程度為止?是不要太窮就可以,還是要賺很多很多?如果只利用周末時間,或者五分之一的時間去做兼職,加上國家和學校補助的錢,生活就應該沒問題了。如果要賺很多,賺上萬元,那就沒話可說了,絕對影響科研。”二是要選擇合適的活兒。“應該找一些和專業接近的活,不僅不費力氣,還能幫助專業進展,比如助教。如果學哲學的人跑去搬磚頭掙錢,那就得不償失了。” 半數人讀博為逃避就業 記者發現,在回帖中,奉勸D同學堅持不了就及時退學的論調也不少。不少網友以過來人的口氣說:“要么堅持一下,要么早點退學吧。博一退學成本還比較低。”一些網友表示:“研究生本來就不是義務教育,撐不下去也沒必要念。”“上博士之前就要想好,如何解決這三年的生活問題。” D同學沒有另開新帖把他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因此,許多網友將他歸入了沒有“做好思想準備就來念”,“受不起苦、撐不下去”的那類博士生。 隨著社會就業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本科生升研、碩士生升博都帶上了特殊的色彩。“就業壓力太大了,目前為了逃避就業而讀博士的情況非常普遍,所謂的‘過三年再說’。”陶東風教授告訴記者。根據陶教授的估計,這一類博士生數量非常大,“至少占了博士生群體的一半。”但陶教授認為,學子做出這樣的選擇也是情非得已,“因為社會壓力轉嫁到了他們身上。”暫且拋開博士確實清苦的科研環境不說,這么多人攻讀博士都蒙上了這種特殊的色彩,是不是部分博士生耐不得清苦的原因之一,尚有探討的空間。 晨報記者 王海亮 月進470元 支出596元 收入 每月國家發300元 博士基金2000÷12=170元 花費 住宿:每月150元 早飯:2.5元(包子0.35×4=1.4+雞蛋0.6+豆漿0.5) 午飯:3.45元(二兩米飯+3元菜) 晚飯:3.45元(二兩米飯+3元菜) 吃飯:每天10元,平均每月300元 (需要說明,學校食堂是不管飽也不管好,就這個物價學校飲食中心還賠錢。天天看著飲食中心的老師、師傅們揮淚吐血賠本大甩賣,我們真心疼啊!) 生活用品:平均每月20元(洗衣粉、肥皂、香皂、牙膏、洗發水) 交通費用:10元(出門辦事坐城鐵+地鐵往返,其他情況基本騎車或走) 通信費用:平均每月40元(手機神州行30元/月,鐵通話費10元) 醫藥費用:(公費,這個月感冒一次醫院掛號費1元——因為是周六) 買煙:0元 買衣服:0元(不過褲子壞了,還沒有錢買新的,半年沒買新衣服了) 意外支出:75元(同學聚會花25元,老同學來請吃飯50元) ●本月收入:約470元 ●本月支出:596元 ●本月透支:126元 ●媒體觀點 為何八成人沒過“信用考試” 日前,某品牌廠商在吉林省長春市一大型商場開展了免費試穿羊毛衫的活動,發放的300件羊毛衫,總回收率只有17%,也就是僅還回51件,長春人的信用沒有經得起考驗。面對這樣一場不及格的“信用考試”,我們的社會應該作出更多的反思。 “格雷欣法則”告訴我們: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如果人們發現破壞制度不受懲戒,甚至比遵守制度獲得更大的收益,那么秩序一定會趨于紊亂。因此,出現“失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社會上部分人唯利是圖或法制、道德操守的低下,人總是“趨利避害”的,關鍵是“利害”應如何影響當事人的行為。 據了解,我國只有20%的交易通過信用完成,大多數仍處于“原始”的現金支付階段,這就是整體信用度水平。 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個地區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時,就進入了簡單信用交易階段;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市場經濟將進入以信用方式為主要特征的高級階段。按照這個標準,我們的社會已處于由簡單向高級信用發展的階段,有必要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健全失信懲戒制度。 摘自《華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