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不是王八蛋 假作瀟灑阻礙發財(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30日 09:37 《錢經》雜志 | ||||||||
我們的二號財神是灶王爺。這不過是一個整天蹲在爐灶邊灰頭土臉的角色。只有臘月二十三號灶王爺要上天匯報工作了,我們才給他的嘴里抹點糖(“二十三,糖瓜沾”),讓他只說好事兒,不說壞事兒。即使是說壞事,也讓他嘴里帶著甜味兒。這樣老天爺不管聽了什么都高興,都會在來年讓我們發點財。這種事到臨頭才抹糖的做法顯然是在糊弄事兒,但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有這樣的“氣魄”——財神爺,逗你玩。
而我們的一號財神是關云長,這同樣也是一位經不起仔細琢磨的角色。關老爺威風的時候,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威震八面;但最后的結局卻是丟荊州,走麥城,身首異處。也不知道是誰的主意,偏偏選了這么一個敗家喪命,連腦袋都丟了的主兒來做財產的守護神,而且居然還被我們心悅誠服地普遍接受。 其實,關老爺當選財神的重要原因是他的忠和義。我們希望財神關老爺為我們的錢財涂抹上一層忠義的色彩而不是其他。我們在乎的是在聚集錢財的過程中不要被人視為為富不仁。至于錢財最終的結局那就不是我們關心的事情。因此,我們也就不在乎關老爺不保的晚節。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金錢觀,怪就怪在鼓勵人們不聚財。錢財在自己一生中夠用就行,而不要在乎它的積累與傳承。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金錢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聚到多是眼閉了。”這首《紅樓夢》里的“好了歌”簡單而明了——錢多了又有什么用? 其實,在中國這樣一個以皇權而非貴族為中心的文化傳統中,除了皇族和孔夫子家的爵位,真正能夠傳承的其實只有錢財。但是,中國的士大夫想不明白,他們看重的是功名——贏得生前生后名。盡管他們也非?粗丶易宓难}:“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但他們同時又講:兒孫自有兒孫福。也就是說,錢財就不必留給他們了,讓他們自己去掙吧。 這種扭曲的金錢文化,經過上千年的浸淫,早就將我們的骨頭泡酥。即使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骨頭最硬的魯迅先生,也一方面在日記中不提“錢”,所有的錢字均用“泉”字替代;一方面又會為稿酬的事兒與出版商齟齬不斷。 在早些年,有位經濟學名家寫過一篇文章,叫《誰阻礙我們致富》,細數種種我們因不懂市場經濟規律而在日常行為中造成的損失。其實,畏懼金錢、假作瀟灑地戲弄金錢,才是在根本上阻礙了我們發財。由于不懂金錢,我們沒錢的時候感受到錢的窘迫——“一文錢逼死英雄漢”;有錢的時候,又為錢所累——“只有享不了的福,沒有受不了的罪”。在這些人的生活中,金錢和財富不是添彩,而是添亂。 “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這句話相對于“錢是王八蛋”是一種進步。但是,我們僅有這種進步還是不夠的。就像在西方歷史上,當社會觀念認為用錢去產生利息是一種罪惡時,放貸者夏洛克就成了邪惡之人;但在哥本哈根學派說出了金錢為什么要產生利息的道理并被社會普遍接受后,放貸者就成了受人尊敬的銀行家。由此可見,在金錢這個問題上,觀念和認識是如此地重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