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高靜
北京報道
廖偉華是通過中國金融理財標準委員會(下稱標委會)組織的國內首批AFP的幸運者。身為中國銀行廣州分行理財經理的他在2005年4月拿到了這一證書,回顧考AFP的經歷,他對本
報記者稱,“當時,考試難度比較大。正式考試之前,我們還經過了層層選拔。”
今年6月,廖偉華將和1000余名金融同行一起,參加標委會組織的國內首批CFP考試。
選擇CFP的理由
《21世紀》:金融領域的認證很多,最初怎么會選擇去考CFP?
廖:個人比較感興趣,加之和工作崗位對口,我是做個人業務的,像CFA(特許金融分析師)是針對對公業務的,而CFP則主要針對理財規劃等對私業務。最開始的學員主要來自于工行、中行、建行、光大和浦發這幾個銀行,我們大多數人參加培訓是抱著一種進修的心態,希望以此獲得更好的從業知識和技能。
再則,從客戶關系上來講,獲得這個證書容易增加客戶的信任感。在對私業務中,這種信任感非常重要。當然,獲得證書對個人在行內和業內的身份也有相當的提升。
《21世紀》:但是,CFP在目前還不是一種必需的上崗資格證明,這對于你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有什么好處?
廖:我認為CFP是一種從業水平考試,這不僅有利于業務資源的開拓,也有利于學員的晉升及以后的職業發展。
確實,中國金融理財標準委員會本身是民間的、非政府的。由于國內金融理財業務剛剛起步,還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CFP證書在國內也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護。但以后肯定會有相關法規來規范和監管金融理財人員,比如說統一具備某種上崗資格證明或者規定金融理財師的權限等。
控制道德風險
《21世紀》:你們AFP的課程分為五塊:金融理財基礎、投資規劃、個人風險管理和保險、福利和退休、稅務和遺產。你們的培訓和考試是嚴格按照這五個方面來進行的么?
廖:這五個模塊是標委會參照國際CFP委員會的培訓體系制定的,其實國際上通行的本來是六到七個模塊,引入國內時,就把內容薄弱的方面并在一起了,比如福利和退休、稅務和遺產就是這樣。
我們學完這5門后再進行AFP考試(考5門)。考試內容主要在培訓范圍內,一般科目通過率大概過半,但投資規劃科目通過率比較低,很多人沒通過考試就是“掛”在了投資規劃上。不過后來的考試和培訓體系作了新的調整。
《21世紀》:按照要求,在取得AFP資格之前,你們需要具備4E條件即教育、考試、從業經驗和職業道德,前面三個屬于硬性指標,道德認證是怎樣考核和監管的?
廖:首先,我們在拿到證書之前會簽一個承諾書:承諾我們會在以后的工作中遵守CFP的職業道德準則。主要內容是我們的服務要符合七大原則:守法遵規、正直誠信、客觀公正、專業勝任、保守秘密、專業精神和恪盡職守。
此后標委會將對所有AFP和CFP進行監督管理。這完全是行業自律的性質。標委會對我們道德監管的考核指標主要是客戶投訴等幾方面。如果屬實的客戶投訴達到兩到三起,按照規定,標委會有權取消該人的AFP或CFP資格。
《21世紀》:在取得證書之后,你們還有繼續學習的內容,這將會怎樣開展?
廖:拿到證書后,繼續學習可能主要是以自我進修為主。標委會每兩年會組織一次繼續教育培訓,但培訓時間會比較短,大概兩三天。各個單位也會組織一定的學習。我認為通過考試了,在業務知識和能力方面不會有大困難,主要是控制道德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