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戰略轉型藏商機 外資掀新淘金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8日 07:59 中國證券報 | |||||||||
記者 王妮娜北京報道 成為中資銀行的股東,僅僅是外資機構分享中國銀行業改革“盛宴”的序幕,更大的商機孕育在中國商業銀行將大規模啟動的戰略轉型中。受監管政策影響,一些外資機構更傾向以業務合作而非股權合作的形式,備戰新一輪“淘金熱”。
借外力培育新興業務競爭力 繼成為華夏銀行的股東,德意志銀行在17天后,實現了在中國銀行業的“第二跳”:10月31日,它與剛剛成立的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拓展投資銀行業務。 根據備忘錄,工行將與德意志銀行在財務及并購顧問、私募資本市場、銀團貸款、公開資本市場、資產證券化等業務領域相互介紹業務機會和客戶需求、聯合競標潛在客戶、共同提供交易方案、聯合進行交易執行。 工行投行部人士告訴記者,在上述合作框架里,目前二者共同的興奮點主要集中在企業并購市場。“商業銀行有網絡和企業客戶優勢,如果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開展并購,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參考意見,一起作財務顧問。” 他進一步介紹,短期融資券問世后,大大減少了商業銀行貸款業務份額。如何擴大非利息收入比重,成功完成戰略轉型,是國內銀行面臨的一大難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借助專業的外資金融機構,幫助商業銀行提升相關業務的競爭力。 “在我們看來,投行業務大有可為,其中并購市場是當前最有潛力的業務之一。”他表示,這些年,企業客戶確實需要商業銀行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商業銀行拓展投行業務,最重要的是帶動經營理念的變化,為企業提供差別化服務。而十年前,德意志銀行也處于從商業銀行向全能型銀行轉型的階段,其經驗值得學習和參考。 目前,摩根大通、高盛等投行是德意志銀行在中國市場的強勁對手。對于德意志銀行而言,與工行的合作將增強它在目標市場的競爭力。德意志銀行中國區主席張紅力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德意志銀行通過不斷地拓展業務,爭取獲得更多的經營銀行業務的許可以及建立一切潛在的戰略合作,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把該行全球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陸續引進中國。 投行業務僅僅是商業銀行增加盈利收入來源的途徑之一。信用卡業務、個人理財增值服務等等未來新興業務,都將成為商業銀行戰略轉型過程中大力發展的重頭戲。由于缺乏相關技術和管理經驗,國內商業銀行在未來將進一步加大和外資機構的戰略合作,這為后者提供了拓展中國金融市場的良好機會。 戰略合作回避競爭 對于已經入股中資銀行的外資金融機構來說,受到監管部門對外資入股中資銀行數量的限制,要分享商業銀行戰略轉型帶來的商機,戰略合作而不是戰略入股將成為最劃算的選擇。 德意志銀行亞太總部企業傳播副總監杰森·科林斯(JasonC o l l i n s )對本報表示,在成功入股以零售業務為主的華夏銀行后,德意志銀行與工行就投行業務結成戰略伙伴關系,說明該行“正在和中資銀行建立不同形式的商業關系。” 而此前張紅力卻對成立合資公司表示了更大的興趣。他說:“我們一直在探索參與國內債券、股票和并購市場最適合的戰略。想要全面參與,就必須成立合資公司。” 他進一步表示,只有通過在中國現有業務進行更多投入,憑借將德意志銀行全球產品優勢引入中國,才有可能進一步拓展在中國市場的業務。“資本市場和資產管理就是很好的例子。德意志銀行在這些業務領域均是全球領先的金融機構,我們對參與中國境內這些業務領域的發展興趣濃厚。今年3月,德意志資產管理和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建立了合資公司,是我們進入中國資產管理市場的第一步。” 在成為嘉實和華夏銀行股東后,德意志銀行率先與工行建立投行業務的戰略合作關系,無疑是該行拓展資產管理市場的第二步。考慮到華夏銀行是一家零售業務銀行,與工行進行投行業務合作,顯然可以避免華夏銀行和工行之間形成競爭關系。 而這正是監管層不愿看到的局面。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在談到外資戰略投資者時,就特意提到一家戰略投資者入股同質銀行不得超過兩家。他擔心,中資銀行商業模式雷同,當一家外資機構投資兩家以上同質銀行時,可能出現利益沖突。 專家認為,外資在完成入股中國銀行業的布局后,以優勢業務和沒有股權關聯關系的銀行進行合作,將成為未來發展的新動向。對于中資銀行來說,盡快明確戰略轉型方向,尋找潛在合作伙伴拓展新業務,將贏得發展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