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在中國爛掉了,MBA在中國貶值了,希望下一個不是CFP
文/寒風
在很多人的眼中,張先生是位生財有道的“千萬富翁”: 擁有價值600萬元的寫字樓物業,銀行存款400萬元,自住房價值120萬元。然而,在專業理財師郭帆看來,張先生的財
務狀況“一團糟”:400萬銀行存款全是活期,收益微乎其微;出租寫字樓的物業管理費用開銷較大,租金收益偏低……郭帆為張先生設計了一套理財方案,一年后,張先生的個人總資產增值9%。
這就是專業理財師的工作,有著“讓錢生錢”的神奇作用。從職業定義上看,理財師就是針對個人在事業發展的不同時期,依據其收入、支出狀況的變化,通過金融專家、稅務師、保險師、不動產鑒定師等專家的協助,制訂儲蓄計劃、保險計劃、投資對策、稅金對策等理財方案。
CFP培訓,各路諸侯混戰
由于個人理財服務的市場潛力巨大,中外銀行紛紛涉足這一新興金融服務領域,對專業理財師的需求十分旺盛。然而,理財師是專業性極強的職業,從業者除應具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嫻熟的投資理財技能、豐富的理財經驗外,還要熟悉股票、基金、債券、外匯等金融業務領域。目前,國內符合以上標準的專業人才嚴重匱乏,具備專業職業資格的理財“高手”更是鳳毛麟角。因此,考一張理財師職業資格證書,無疑將大大拓寬求職者的發展空間。
外國的培訓與認證機構看中中國這一巨大市場,紛紛屯兵中國,準備大干一場。理財師培訓好像進入了戰國時代,各路諸侯混戰。“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培訓考試市場,在這樣的前提下,拿到授權培訓認證的話語權意義重大。”一位中國注冊理財規劃師協會CICFP總干事鄭惠文告訴記者,“隨之而來的經濟效益也就不言而喻。”
一個完整的培訓流程應該包括四個步驟。首先要從培訓需求分析做起,了解企業和員工需要提高哪些技能和素質;然后根據需求設計、選擇培訓課程;接著是具體的授課過程;最后是效果評估。
但是,目前市場上的理財培訓很少具備完整流程的。從課程設計來講,大多數是認證機構國外證書課程的翻譯版排出的課程。在理財課程當中,包括理財規劃,操作型理財方案,還有海外認證課程,不一而足。眾多的培訓公司就是隨意找一個熱門話題,抓到一個業務便臨時請講師來進行培訓,講師的水平不穩定,課程的安排隨意性極大。而在具體的培訓過程中,效果的好壞就全看培訓師的功底和臨場發揮了。
CFP的本土化至關重要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這一兩年,理財認證培訓市場已經魚龍混雜了!從MBA到理財師認證,如此類之風已不罕見,本不正常的現象讓我們已感覺習以為常,MBA爛了,CFO認證也爛了,也許CFP也要步其后塵,為什么這些在西方或在日本經過理論和實踐檢驗的東西,來到中國就會發霉變味呢?
眾所周知,中國的企業平均壽命很短,盡管近幾年有些企業的迅速健康的成長讓我們感到些許欣慰,可無論如何這與泱泱13億人口的大國極不相稱,甚至這種不相稱的程度能夠讓我們想到男足。
有人說是制度使然,有人說是文化作怪,其中真正的原因誰也說不清楚,也許中國的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出的“中庸”文化,在于西方文化碰撞時,感覺到了力不從心。或者是這些“泊來品”水土不服,來到中國無法生根發芽。針對泊來品水土不服的情況我們的一貫政策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甚至我們還想“師夷長技以制夷”。可是針對這幾年的如此種種的讓人應接不暇的泊來品認證培訓,我們卻在“取其精華”的口號聲中看它們死去,畢竟,在工業發展無論是技術還是管理上,我們還有差距,我們的企業真的需要師夷長技以制夷,我們就不能再讓這些泊來品因水土不服而死去,我們應努力的為其去改變和提供其所需的土壤。
我們進行的是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其前提下,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應該是有中國特色的東西,好多專家都在討論國際理財規劃是否適應中國企業,特別是老百姓,我覺得這類問題根本就是沒有答案的問題,這本就無所謂適應不適應,你用這種方法做成功了,就是適應,否則就是不適應,適應這家,也未必適應那家,適不適應是做出來的,靠研討會不會有結果。所以,我們今天應做的很簡單,把對我們有利的拿來用,不利的丟掉。只要這套理論使你的客戶理出財來就行了,國際的可以叫國際理論,本土可以叫本土方法,這個本就無所謂。
總之,我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能觸動我們理財行業成長的理論和工具,至于它是什么,我們不關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