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理財煩惱是風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1日 10:18 三聯生活周刊 | |||||||||
人民幣理財被稱為2004年中國銀行業個人理財業務最大的創舉。以至于2004年年末,人民幣理財產品的保本保息高收益率成為一個賣點,各銀行的吸儲指標大都超額完成,行長們都長出了一口氣。 雖然各家商業銀行都否認變相吸儲的事實,但2005年春節之后,四大國有銀行也先后獲得了監管部門的許可,逐一成為被其一度忽視的人民幣理財市場的主角。
有趣的是,隨著四大國有銀行人民幣理財陣營的確立,銀監會下發了風險防范通告,對經營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相關銀行“約法三章”,不允許商業銀行在宣傳中提出保本保息概念,尤其是“人民幣理財產品不得搭售存款”。 人民幣理財之熱 華安現金富利基金經理項廷峰對記者說:“這些銀行存款中,如果能有1%被人民幣理財產品吸引出來,就是個不得了的規模。”而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有關測算,中國富裕居民持有的投資資產在4500億美元到7000億美元之間,其中有超過3500億美元是可隨時使用的儲蓄存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也如此說,目前,國際上也把中國人理財業務視為一個正在快速增長的巨大市場。 2004年年末,人民幣理財市場的火爆正好驗證了項廷峰的話,有關統計表明,自去年人民幣理財產品首現市場以來,目前全國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市場余額已達300億元。據估計,今年人民幣理財市場有望達到1000億元。 不過,無論攪熱了人民幣理財產品的中小股份制銀行承認“變相吸儲、爭奪存款”與否,最早推出的人民幣理財產品采取了理財與儲蓄配售的銷售方式,不少產品都具資金配比條款。諸如光大、民生、中信實業等銀行對客戶都有“配比定期儲蓄”的要求。在合同條款中就明確規定,定期儲蓄與理財產品的比例為:10萬元以下4∶6;10萬元以上3∶7,即在客戶購買該產品全部資金中,只有70%的資金用于投資理財,30%的資金則作為定期存款。 據透露,光大銀行自2004年9月推出“陽光理財B計劃”到2004年底共發行6期,募集資金百億元。而在2004年末,光大銀行的全部儲蓄存款余額才541億元。可見該理財產品為光大銀行立下了多么大的功勞。 很自然,其他銀行儲蓄袋豐滿了,一定是自家銀行的客戶被吸引過去了。這樣,原本對人民幣理財無動于衷的中、農、工、建四大行于2005年春節之后加入了這一理財產品“戰團”。 但是,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張漢亞卻對記者指出,四大行獲準開展人民幣理財業務并非是要搶回失去的客戶。他說,監管部門之所以發布風險提示,是因為一些銀行實行“搭配儲蓄”的做法會影響到銀行內部的儲蓄結構,并對銀行開展貸款等自營業務造成不利影響,也勢必造成實際收益的明顯下降。 記者了解到,各行推出的高收益率人民幣理財產品大都以銀行自身利潤消耗為前提,而且,預期的收益率也往往不如承諾的那么高。以2萬元一年3%收益的理財產品為例,如需配存20%即4000元儲蓄存款,稅后的綜合實際年收益率僅2.8%。 另外,監管部門約法三章的原因還包括,業內對人民幣理財到底是委托理財類產品還是儲蓄類產品一直存有爭議。依照現行監管規則,包括券商、期貨經紀、信托等門類的委托理財都不允許承諾最低收益,而對于人民幣理財在相關的信息披露、賬戶獨立等方面還沒有明確的法規來規范,相對于其他理財產品,顯然很不公平。如果是作為儲蓄類產品來看,那么其實質就是銀行的“攬儲”手段,銀監會的此次聲明無疑也是對人民幣理財產品驗明正身的機會。 監管機構出面的另一個原因則是,人民幣理財收益率水漲船高的局面,給剛起步的這一業務蒙上了一層陰影。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稱,這種做法有可能使人民幣理財市場陷入一種無度的惡性競爭,抬高銀行的資金運作成本,從而關系到投資者利益是否能夠兌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告訴記者:“人民幣理財屬于銀行資金自營業務,主要用來購買央行票據和金融債券。現在銀行是拿出自營的這個投資渠道為客戶建立一個資金庫進行投資,對銀行而言風險壓力顯然加大了。目前,一年期央行票據收益率在3.2%左右,國債、金融債的年收益率在3%左右。” 誰是高端客戶的“錢管家”? 據說,匆忙加入人民幣理財“混戰”的四大行,擔心在這樣的爭奪中,會損失大部分高端客戶,一旦能帶來豐厚利潤的高端客戶流失到其他銀行,只剩下不帶來利潤的低端客戶,自己的損失將不只是存款減少,而是意味著在整個銀行業競爭中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 四大行擔心的是銀行業知名的“二八定律”,即20%的高端客戶帶來80%的利潤收益。根據麥肯錫的一份調查報告,目前有120萬個家庭擁有8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存款,這部分富裕客戶占中國個人存款總額的50%,為中國銀行業創造了一半以上的利潤。 據說,目前有部分個人將需要理財的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向在香港的銀行賬戶,但因為內地實行的嚴格外匯管制增大了“理財”資金跨境轉移的難度,香港金融監管部門也在強化銀行了解客戶資金來源的要求。 在國際上,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最賺錢、發展最快的業務之一。巴曙松對記者說:“你看香港銀行最近幾年資產負債表,就可以發現,它們以前是靠借錢給人家賺錢,就是信貸業務,現在是靠給人家管理財富來賺錢。” 然而,內地銀行的理財產品卻并非如此。巴曙松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我們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如果實行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核算,與投入的人力、物力、系統開發費用比較,很少有盈利,大都叫好不叫座。” 一家國際咨詢機構如此評價,都知道中國內地的個人理財市場有很大的魚,但如何捕捉它們則很困難。 2004年12月份波士頓咨詢公司公布的《全球財富報告》顯示,目前全球的理財市場都在關注兩個目標人群:新興富戶投資人和大眾級客戶投資人。這兩類人群,成為全世界各個地區理財市場的主角。 然而,什么樣的產品能抓住新興富戶投資人,什么樣的產品吸引大眾級客戶投資人呢?據國家統計局最新調查,預計到2010年,中國內地將有25%的城市家庭步入中產階層。為了爭奪這些黃金客戶,各銀行紛紛推出“貴賓理財服務”,內地正在萌動個人理財市場。 業內人士評論說,盡管“貴賓理財服務”也是在做一對一的個人理財服務,但是內地銀行的理財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而且多數銀行還只是停留在基礎銀行業務的咨詢和推介上,遠遠不是量身制作的水平。 據了解,有銀行把資產超過100萬元人民幣的富人算作私人銀行的客戶,而在以私人銀行服務著稱的瑞士銀行,戶頭上有300萬美元的資產才能享受到私人銀行的服務。難怪有銀行業人士表示,如果按國際標準來劃分,目前內地還沒有私人銀行服務。中國銀行全球金融部副總經理吳天鵬就慨嘆:“國內銀行推出的私人銀行業務,也就是從現有的貴賓客戶中再鎖定一批更富有的高端客戶而已。” 材料顯示,國際上私人銀行的客戶多是那些擁有上千萬凈資產和數百萬收入的富豪型顧客,客戶目的是避稅、向海外投資、移民、繼承或轉移財產,多側重于財富本身的安全性。它的最低開戶額往往在數百萬美元以上,賬戶一般在海外,只有那些具有全球網絡、可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的跨國金融巨頭才有實力開展該項業務。 而我們的“貴賓理財”最低開戶額為數萬或數十萬美元,賬戶一般在國外。其實,從目前看,我們的個人理財服務只是一種大概的模型,只是大概了解了什么是完整意義上的金融產品的量身定制。 和訊金融產品總監鮑向東如此定義這些所謂意義上的高端客戶,他說:“通常情況,這些高端客戶不想去投機,只想做增值。而大眾用戶才會為了每年多幾十、幾百塊錢利率就會排隊買國債。而高端用戶的財富基數更大,只要收益率高一點,他們的收益就會增加很多。” 目前,在這個高端客戶理財業務的市場,銀行業還面臨著來自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盡管外資銀行尚未取得開辦人民幣理財業務的資格,但是匯豐和花旗等銀行已經通過“卓越理財”、“貴賓理財”等外匯理財業務把觸角伸向國內銀行的高端客戶,內地銀行一些外匯資產較多的高端客戶在這樣的誘惑下正在流失。 據中國銀行全球金融部副總經理吳天鵬介紹,跨國銀行提供的理財服務遠遠優于內資商業銀行。例如,外資銀行一般每隔兩個月左右就會推出一個新的理財產品,而內資銀行通常在一年中只能推出一到兩個理財新品,創新周期比外資銀行要長得多。 另據了解,境外的理財專家通常熟悉市場、資本、金融、投資、貿易等多方面知識,具備靈活運用各類金融商品和投資衍生工具的能力和經驗。然而,由于內地金融業實行的是嚴格的分業管理制度,銀行在設計理財產品時,涉及到保險、證券等方面,只能以保險公司或者證券公司的代理機構面目出現,而且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各家拿出的幾乎都是證券、外匯、保險、基金等投資產品的組合。 (郇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