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向銀行柜臺工作人員咨詢理財相關業務。投資者最好能詳細了解理財產品,不要盲目買進。
一個只能完成基本工作任務,每月拿2000多元基本工資的理財經理,一年間買了一套別墅、兩套商品房和一輛寶馬轎車。這不是傳奇故事,是發生在南京某證券公司一位叫何麗的理財經理身上的真事。
何麗從國企跳到券商工作,遇上了2007年股市紅紅火火的日子,于是她把積蓄全部投入股市。殊不知2008年急轉直下,何麗舉債三四百萬再投入。人算不如天算,6124~1664點的下跌,足以讓她“全軍覆沒”。
虧空越來越大,債主們步步催逼。2009年何麗開始實施一個宏大騙局:向身邊熟人宣稱,所在證券公司有一個“內部理財產品”,以年化收益率15%為引誘,最終騙取了40多名客戶,3600多萬資金。
別墅、商品房和寶馬車,有了。何麗也因涉嫌非法集資詐騙,被警方刑事拘留了。這為火爆的理財市場的投資者,特別是盲目跟隨者,敲響了一大警鐘。
公司同事發現陌生理財合同
事情敗露,還是何麗同事小李的意外發現。
小李在為一客戶做購買理財產品的合同。在業務辦理大廳中,理財經理們都共用有限的幾臺電腦,小李打開其中一臺電腦為客戶打印合同單據,突然發現在電腦桌面上這個陌生的理財合同。
小李沒驚動同事,立即向公司領導進行了匯報,公司負責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馬上展開了內部自查,并報警。
證券公司有專門的合規部門,負責合規工作。何麗私下偽造理財合同,偽造專用公蓋,私下向熟人銷售假產品,但一筆8萬元的客戶合同公然出現在員工電腦上,不得不問,這個證券公司的合規部門平常都干了些什么?
若能提早發現,或許就沒有那么多人上當了。
合同偽造容易無技術含量
正規證券公司的理財經理,又是熟人又有專用章,讓受害人乖乖地將錢投向了根本不存在的理財產品。
其實,何麗的騙局有一個很大的漏洞,她在收取受害人資金時,將錢打到她個人賬戶上。
“這是一個金融常識,估計還有不少人都不清楚,才讓造假的人容易得逞。證券公司經紀人的股票或者銷售的理財產品,早已實行交易結算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買理財產品事先要開立基金賬戶,證券公司開設資金號,辦理資金三方存管,轉入資金才可以購買。”東海證券理財經理羅鑫指出。
如投資者不了解如何到正規渠道購買,不熟悉正規合同的識別,造假就簡單了。理財合同范本改一改,一堆A4紙就出來了,而在外面假造公章也非難事,技術含量極低。
盲目依賴他人投資風險大
雖然何麗做的一切都沒有太多技術含量,但依然有很多人上當。
深層次講,私人委托理財市場寵大,何麗惡意的行為讓她走上犯罪的道路,可是投資者缺乏金融常識,才真正為她提供了便利。
“即使無惡意行為,整體上講的私人委托理財是一種民間借貸,并有完整意義上的法律含義,也不可能做到對其合理合法保護。私人委托理財業務極隱蔽,信息不透明,發生風險又無法補救。因此投資者要養成良好的自主投資的習慣,不應有過分依賴他人進行投資的思想。”山西證券袁明超感嘆說。
另外,理財產品經常以高收益為廣告或誘餌,投資者了解自己的風險偏好,能夠詳細了解理財產品投向和風險級別,不了解前不要盲目買進。希望案例中的事,不要發生在投資者身上,特別是無經驗的人身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