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銀行存款,最后卻變成了保單,更讓人不解的是,保單印制得幾乎和銀行存折一模一樣,等市民王女士回過神來想要退保,卻要承擔近一半的損失。
“3·15”臨近了,保險維權的話題,再度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投訴熱點主要集中在銷售和理賠兩個環節,其中,壽險銷售誤導和車險的理賠難成為投訴最為集中的問題。
保單印得像存折客戶看迷糊了
2010年9月26日,王女士到五里河附近一家銀行辦理存款業務,“原本我就是想將2萬元在柜臺辦理整存整取,可銀行一位姓張的工作人員極力地向我推薦一款‘理財產品’,每年只要繳納1萬元,除了利率比存款高外,還有額外的保障。”隨即,對方熱情地幫著王女士填表,可拿到手王女士卻發現是一張保單,“保單做得也跟銀行的存折大小一致,藍色外皮,如果上面沒有保險單幾個字,真和存折一模一樣。”
沒過幾天,王女士在公交車上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跟她確認個人信息,由于車上噪音很大,王女士簡單應付后就將電話掛斷。此后,王女士覺得有些不妥,又到銀行咨詢,并想將錢再轉成定存,可銀行卻告之她現在只能去找保險公司。
找保險公司?王女士很是疑惑,她先是找到保險公司負責她保單的工作人員,對方稱王女士購買的是人壽保險,并已過了保險猶豫期,保單已經生效,若想退保就要損失一部分本金。更讓王女士心涼半截的是,并不是像自己當初買保險承諾的那樣,存10年本金就可歸還,而是繳費期為10年,而本金歸還是20年。
本金1萬元退保只退5943元
20年!51歲的王女士告訴記者:“我是90年代的下崗工人,以前一直靠給人打工賺生活費,最近兩年才辦理了退休,本想把攢在的這點錢給女兒大學畢業找工作用,但現在這樣,即便是結婚也用不上這筆錢。”王女士有心直接退保,但像王女士這樣投保不滿一年,1萬元只能退回5943元,損失將近一半。
王女士不明白自己的存款為何變成了保單,可保險公司卻堅持稱工作人員已打了回訪電話,在猶豫期內給其打了回訪電話,并有錄音為證,確認后保單才生效的。可當記者想要了解電話錄音內容時,保險公司卻以保戶隱私為由拒絕。最后,在記者的一再要求下,王女士終于聽到了自己的電話錄音,可自己根本沒有聽清。對方內容只是簡單作答,在電話錄音中卻顯現不出來。
為何保單要做得像銀行存折?對此保險公司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保單都是由總公司派發的,這個他們也不清楚。而銀行方面也解釋說,銀行銷售多家保險公司的銀保產品,并都會跟客戶介紹清楚,后期則由保險公司具體的銷售人員進行保單及相關條款的解釋說明。最后,在記者的協調下,王女士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但“存單”變“保單”的事件卻絕不是個案。
保單印成存折樣有誤導之嫌
目前,銷售誤導問題已成為壽險市場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最受社會公眾詬病。“存單”變成“保單”、夸大投資型產品的最終收益、惡意隱瞞費用扣除等現象,直接侵害了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治理銷售誤導已成為保險消費者最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
記者采訪了遼寧申揚律師事務所的李利威律師,李律師認為,雙方在訂立保險合同時,保險公司應履行告知義務,保戶也應對保險條款認真核實、確認后,再對保單簽字。至于保險公司將在銀行銷售的壽險保險單制作成存折樣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混淆視聽,誤導消費之嫌。
近日中國保監會發布了《關于人身保險業銷售誤導綜合治理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保險公司建立銷售誤導責任追究機制,明確從總公司到各級分支機構相關管理人員對銷售誤導行為的管控責任和相應的責任追究標準。根據當前銷售誤導的特征及表現,保監部門將主要對銷售誤導問題反映較突出的銀保渠道、個險渠道和電銷渠道等開展重點治理。將用3-5年的時間嚴厲查處壽險行業銷售誤導,對于情節嚴重的公司將向上追責直至吊銷經營許可證。 本報記者 高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