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親去銀行存養老款,結果被騙買了保險產品,到期之后不但沒有收益,反而還虧了1.2萬元。近日,有網友發帖描述了父親“存單變保單”的受騙經歷引發網友熱議,數百名網友紛紛跟帖曬自己也被銀行和保險公司“忽悠”的類似遭遇,并呼吁相關部門加強監管,維護儲戶權益。
存款變保單
網友曬遭遇
近日,大渝網一則名為《網友訴說:老人30萬存款,沒了》的帖子引發網友熱議。發帖網友稱,父親去銀行存款,一名穿著類似銀行工作人員的人向父親介紹一款高息理財產品,不但三年后可收回本金、每年分紅,還免費贈送一份十年期的保險,老人信以為真,陸續存了30萬。三年之后產品到期,父親去銀行一查才知道自己30萬養老款買的是一份長達30年的分紅型保險產品。
此貼引發網友共鳴,“我婆婆也遭保險公司騙慘了”、“我媽媽也被騙過”……數百名網友紛紛跟帖曬自己也被銀行和保險公司“忽悠”的類似遭遇。
一些網友表示,由于在買了保險后很難拿出有力證據證明是誤導銷售,所以維權十分艱難,不少上當者只能選擇吃啞巴虧。發帖網友說:“事情出了后,保險公司卻說,如果我們認為真的是保險業務員通過欺詐的形式,誘導老人購買保險的,就應該出示錄音證據。一個老人,怎么又想到錄音呢?”
加大違約成本
提升維權能力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銀行職員并不反對保險公司人員在銀行網點常駐推銷保險產品,并認為這是“雙贏”,關鍵在于如何有效地規范銷售行為。
重慶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表示,從市場營銷的技術角度看,保險公司利用銀行儲戶多的特點在銀行網點銷售保險沒有錯,既可以增加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收入,也可以為需要購買保險產品的消費者提供便利。
同時,專家認為,目前銀保市場的問題是保險銷售混亂、誠信讓位于利益。所以首先應從立法上加大企業的失信成本,對違約違法企業處以重罰,讓其不敢越雷池一步;其次,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管,可通過監控設備、產品公示、要求保險銷售人員必須亮明身份等措施消除信息不對稱,并加大維權意識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維權能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鏟除‘存單變保單’現象。” (辛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