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報200份調查問卷統計結果披露:接近一半的市民在銀行購買保險時有過被“忽悠”的經歷。
上周起,本次組織十多名調查人員在三鎮展開專項問卷調查,采訪調查了200位有銀保產品購買經歷的市民。其中,自稱被銷售人員“忽悠”過的有98位,占全部受訪人數的49%。
調查中,有受訪人表示,“買的時候也覺得不對勁,又不知道怎么不對。后來一想,銀行這大的單位總不能騙人吧,于是就買了。”有受訪者甚至表示,直到被調查時才明白,自己買的是保險產品,根本不是銀行的產品。
哪些因素促使市民掏錢誤買銀保產品?調查表明,31.5%的受訪人是看中了所謂的高收益購買了保險;因銀行熟人推薦而購買的受訪人占比25.5%;誤認為銀保產品是定期存款而購買的占14.5%;被銷售人員說“暈”后購買的占比13.5%。
令人擔憂的是,200名受訪人中,竟然有137人對銀保產品表示“根本不了解”,占比高達68.5%,他們更不知道銀保產品到底是姓“銀”還是姓“保”。這些顯示出多數受訪者購買銀保時存在非理性。
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人對自己購買的產品的保障范圍,免賠范圍都不清楚,如何理賠更是知之甚少。
一位受訪者稱,去年,他的家人買了份銀保產品,根本不知道這是款保險,而且,他們已經繳了3000元,卻還沒有看到保險合同,只拿到了繳納保費的發票。
根據有關規定,壽險新單業務須實行100%電話回訪,且電話回訪成功率不低于80%。而調查顯示,仍有35.5%的受訪人購買銀保產品后未接到保險電話回訪。
被忽悠之后,市民如何維權?只有13.5%的人表示去銀行、保險公司或相關單位投訴,大多數人都表示息事寧人。對于其中的原因,一些受訪人稱,“不曉得到哪里去投訴”。他們認為,即便去投訴,作用也不大。
如果有機會退保,受訪者會如何選擇?調查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高達77%的人愿意繼續持有保單。一些受訪者道出不愿退保的無奈:退保拿不到收益,連本金也有損失,劃不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