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訊(記者 崔啟斌)“當初說是每年在銀行存款6000元,除了會獲得利息外,還可以得到保險公司免費贈送的重大疾病險和意外險,沒想到的是我的存款變成保險了。”上周五,一位銀行儲戶向記者反映,他突然發現此前存向銀行的6000元,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一份保單。
該儲戶介紹,一個月前,他到一家銀行營業網點辦理存款業務時,一位銀行大堂經理向他介紹,目前在銀行存款6000元,可以免費贈送保險。“當時以為是銀行在搞優惠活動,沒有細讀條款就簽名了。”但事后他才發現,自己6000元買的就是保險公司的保險理財產品。
據了解,上述銀行儲戶存款6000元實則購買了某保險公司的一款定期返還型分紅險,并附加有重大疾病保險和意外險,需要儲戶連續存款10年。盡管保險公司承諾投保人購買這一保險產品后,公司每年會付定額生存返還金(紅利除外),但并不是保險營銷員所指的存款利息。
“營銷員的這種行為屬于銀保渠道典型的誤導銷售,是行業所嚴令禁止的。”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指出。銀保誤導由來已久,去年全年和今年年初,保監會曾多次表示將銀保誤導列為整頓人身險市場的一大目標,但目前來看,監管機構明令禁止的誤導行為依然存在。
記者多方調查后發現,以保險理財的高收益來誘導銀行儲戶投保等諸多行為在銀保渠道亟待規范。事實上,很多儲戶到銀行辦理業務時都遇到過銀保工作人員極力推薦高收益的保險理財產品。記者在工商銀行一營業網點暗訪時就發現,一位銀保客戶經理正在對柜臺邊張貼的一款銀保分紅險的高收益表為銀行儲戶進行講解。“每年投入2萬元,即可輕松獲得每年領取2000元的生存年金,以及累積年度紅利的10%,共領取15年……”
不僅如此,記者在北京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等多家銀行了解銀保產品時,都遇到過與銀行人士穿著相似的保險公司營銷員,大力宣傳分紅險的生存返還金多、返還速度快,優勢遠遠超過存款。而在交通銀行、建設銀行等部分營業網點,銀保客戶經理則以豐厚的禮品來誘導客戶進行投保。例如在建設銀行購買某保險公司3份指定的分紅險將贈送一份第四套人民幣珍藏紀念冊。
據悉,“給予或者承諾給予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保險費回扣或者其他利益”是保險業務活動過程中的禁止行為。庹國柱表示,在追求保費收入的利誘之下,不少保險公司仍然鋌而走險不斷以此誤導投保人,不但損害了公司利益,也影響了行業的公平競爭。